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5, Vol. 20 ›› Issue (6): 1789-1800.doi: 10.4103/NRR.NRR-D-23-01518
Carina Hromada1, 2, Patrick Heimel2, 3, 4, Markus Kerbl2, 3, 5, László Gál6 , Sylvia Nürnberger2, 3, 7, Barbara Schaedl2, 3, 4, James Ferguson2, 3, Nicole Swiadek2, 3, Xavier Monforte1, 2, Johannes C. Heinzel2, 3, 8, Antal Nógrádi6 , Andreas H. Teuschl-Woller1, 2, §, David Hercher1, 2, 3, *, §
摘要:
用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自体神经移植非常有限,人们开始寻求其他治疗策略,包括使用神经导管。然而,神经导管的使用会导致功能恢复不佳和再生组织的中心坏死,从而限制了其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鉴于血管化在神经再生中的重要性,实验假设血管从周围组织生长到神经导管内的再生神经中将有助于消除坏死过程并改善再生效果。实验比较了大孔/无孔丝基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在修复大鼠 8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各种特征。通过结合使用显微CT和组织学结果显示,大孔丝基神经导管能够诱导血管从邻近组织生长到管腔内新生血管形成处。与自体神经移植和无孔丝基组相比,大孔丝基神经导管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在术后7周,远端接合点的轴突再生也比无孔丝基组有所改善。在 15 mm(临界尺寸)坐骨神经缺损模型中,血管通过大孔丝基神经导管的管壁明显生长,但12周后功能并未明显恢复。以上结果表明,在短小缺损模型中,大孔丝基神经导管增加了再生神经的血管供应,促进了轴突再生,但对于较大神经缺损作用却不明显。
https://orcid.org/0000-0001-5928-9492 (David Her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