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5, Vol. 20 ›› Issue (12): 3476-3500.doi: 10.4103/NRR.NRR-D-24-00844
Shihong Zhu1, #, Sijun Diao1, #, Xiaoyin Liu1, 2, #, Zhujun Zhang1, #, Fujun Liu3 , Wei Chen1 , Xiyue Lu4 , Huiyang Luo4 , Xu Cheng4 , Qiang Liao5 , Zhongyu Li1 , Jing Chen1, *
摘要:
近几十年来,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脊髓损伤后的分子和细胞微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研究人员努力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微环境的变化,并确定有效且高效的治疗策略。但迄今为止,脊髓损伤修复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和神经营养因子,其疗效仍然存在争议,且其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脊髓损伤修复的新兴策略随之产生,例如基于纳米颗粒的纳米递送系统、基于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干细胞和生长因子研究以及三维(3D)生物打印的支架和功能恢复技术。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其已进入了优化阶段。要设计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支架,不仅为神经元迁移、粘附、增殖和分化提供结构支持,而且也要能模拟天然脊髓组织的机械性能。此外,可通过调节的支架表面形态以及物理和生化性能来促进轴突生长和神经发生。此外,可利用三维仿生打印技术实现的互连多孔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潜力。正确选择和应用支架,同时确保临床转化的成功,是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有前景的临床目标。此次综述阐述了脊髓损伤发生和再生的重要机制,包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此外还简要讨论了纳米递送系统在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纳米颗粒的作用和影响递送效率的因素。最后重点介绍了组织工程策略和生物材料支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支架及其与干细胞或生长因子的结合,以及生物材料支架设计的优化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3-2534-6190 (Shihong Zhu); https://orcid.org/0000-0002-3297-9183 (J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