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设计构思介绍
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重评运用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认知重评神经机制的研究,但没有人通过筛选被试的方法去控制个体差异的干扰。我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实验部分,用于筛选被试。即通过观察负性情绪分数的下降来挑选出负性情绪下降明显的那部分被试,让他们参加第二部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这样得到的结果与认知重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我们没有让那些不善于认知重评的被试进入实验,从而会得到认知重评相关脑区更为纯净和可靠的结果。而且因为第一次的行为实验已经使被试熟悉了重评实验情境,第二次的核磁实验他们就会更加熟练,从而使结果更加可靠。
2 国内外同类研究水平的介绍
认知重评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某个情景的意义来调节负性情绪反应,可以用不太具有情绪意义的词语来描述负性刺激。研究者认为认知重评通过作用于情绪刺激加工的早期来对情绪事件的意义发挥作用,包括有意识产生另外一个的解释来降低情绪的显著性。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前额叶和扣带参与认知控制,而杏仁核和脑岛等区域参与情绪的反应。一些研究也发现个体差异影响认知重评。例如Drabant等人发现在重评运用方面的个体差异与情绪产生区域(如杏仁核)和情绪调控区域(如前额区),其他研究也发现反刍思维和特质性正念方面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认知重评的神经活动过程。实际上,在安慰剂效应的脑机制研究中,会挑选安慰剂反应者参加实验,从而去发现那些与安慰剂效应密切相关的区域,他们认为这样获得的结果比随机挑选被试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因为排除了个体差异的干扰之后(不让安慰剂不反应者参与实验),得到的结果更加纯粹和可靠地与安慰剂效应有关。我们认为,有些人善于使用重评,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善于使用重评。如果我们事先通过行为实验筛选出那些善于重评的被试,让他们参与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那么所获得脑成像结果将更加可靠的解释认知重评的神经相关。具体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筛选出那些在行为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认知重评调节效应的被试参与重评实验,以期得到更为可靠地结果。
3 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杏仁核和脑岛等情绪反应区的显著下降,额下叶、眶部额叶、背内侧额叶、顶叶等情绪控制区的激活增强,但没有发现以往研究中的背外侧额叶区域大面积的激活增强。这一结果特别与Drabant等人认知重评个体差异的研究一致,他们的研究除了发现相似的额叶激活区以外,也同样发现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重评的人,背外侧额叶的激活要显著小于不经常使用重评的人。
4 先进性、创新性及其特色
我们认为,有些人善于使用重评,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善于使用重评。如果我们事先通过行为实验筛选出那些善于重评的被试,让他们参与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那么所获得脑成像结果将更加可靠的解释认知重评的神经相关。具体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筛选出那些在行为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认知重评调节效应的被试参与重评实验,以期得到更为可靠地结果
使用reappraisal,brain,negative emotion,individual difference我们搜索了Pubmed和EBSCO数据库,检索了1990-01/2011-12-31之间发表的文献,没有发现与本研究相同的文献,即在挑选擅长重评的被试的前提下,使用fMRI技术观察重评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
理论假设创新:在检索到的36篇重评的核磁共振研究中,有2篇考虑反刍和正念方面的个体差异因素对重评的影响,只有1篇考虑了重评使用的个体差异因素对重评效应的影响。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重评运用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认知重评神经机制的研究,但没有人通过筛选被试的方法去控制个体差异的干扰。本文实验则以此方面入手。
技术方法创新:之前的3篇考虑个体差异的研究都是使用问卷的方法去区分个体差异,而本研究则是用了行为实验的方法筛选出善于重评的被试,这种方法采用与正式实验一致的环境来筛选被试更加可靠。我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实验部分,用于筛选被试。即通过观察负性情绪分数的下降来挑选出负性情绪下降明显的那部分被试,让他们参加第二部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
结果创新:以往大多数不对认知重评的个体差异进行控制的研究,发现在额下叶、眶部额叶、背内侧额叶、顶叶等情绪控制区的激活大面积增强,有些研究使杏仁核和脑岛等情绪反应区的显著下降,但另一些研究并没有使杏仁核和脑岛等情绪反应区的显著下降。表明个体差异对重评效果有一定的混淆作用,控制重评的个体差异非常必要。本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只是诱发了小面积的背外侧额叶区域的激活,就使得杏仁核和脑岛等情绪反应区的激活显著下降。这一结果特别与Drabant等人认知重评个体差异的研究一致,他们的研究除了发现相似的额叶激活区以外,也同样发现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重评的人,背外侧额叶的激活要显著小于不经常使用重评的人。
5 文章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微观分析
认知重评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某个情景的意义来调节负性情绪反应,可以用不太具有情绪意义的词语来描述负性刺激。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前额叶和扣带参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而杏仁核和脑岛等区域参与情绪的反应。重要的是一些研究也发现个体差异影响认知重评。例如Drabant等人发现在重评运用方面的个体差异与情绪产生区域(如杏仁核)和情绪调控区域(如前额区),其他研究也发现反刍思维和特质性正念方面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认知重评的神经活动过程。实际上,在安慰剂效应的脑机制研究中,会挑选安慰剂反应者参加实验,从而去发现那些与安慰剂效应密切相关的区域,他们认为这样获得的结果比随机挑选被试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因为排除了个体差异的干扰之后(不让安慰剂不反应者参与实验),得到的结果更加纯粹和可靠地与安慰剂效应有关。我们认为,有些人善于使用重评,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善于使用重评。如果我们事先通过行为实验筛选出那些善于重评的被试,让他们参与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那么所获得脑成像结果将更加可靠的解释认知重评的神经相关。具体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筛选出那些在行为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认知重评调节效应的被试参与重评实验,以期得到更为可靠地结果。
6 中文内容介绍
认知重评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某个情景的意义来调节负性情绪反应,可以用不具有情绪意义的词语来描述负性刺激。研究者认为认知重评策略通过作用于情绪刺激的早期加工,来对情绪事件的意义发挥作用,比如有意识产生另外一个解释来降低情绪的显著性。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前额叶和扣带参与认知控制,而杏仁核和脑岛等区域参与情绪的反应。一些研究也发现个体差异影响认知重评。例如Drabant等人发现在重评运用方面的个体差异与情绪产生区域(如杏仁核)和情绪调控区域(如前额区),其他研究也发现反刍思维和特质性正念方面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认知重评的神经活动过程。实际上,在安慰剂效应的脑机制研究中,有些研究挑选安慰剂反应者参加实验,从而去发现那些与安慰剂效应密切相关的区域,他们认为这样获得的结果比随机挑选被试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因为排除了个体差异的干扰之后(不让安慰剂不反应者参与实验),得到的结果更加纯粹和可靠地与安慰剂效应有关。我们认为,有些人善于使用重评,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善于使用重评。如果我们事先通过行为实验筛选出那些善于重评的被试,让他们参与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那么所获得脑成像结果将更加可靠的解释认知重评的神经相关。具体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筛选出那些在行为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认知重评调节效应的被试参与重评实验,以期得到更为可靠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