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5, Vol. 20 ›› Issue (4): 1124-1134.doi: 10.4103/NRR.NRR-D-23-01140
Yanting Liu, Wei Huang, Jiayi Wen, Xin Xiong, Ting Xu, Qi Wang, Xiusheng Chen, Xianxian Zhao, Shihua Li, Xiaojiang Li, Weili Yang*
摘要:
PINK1和Parkin基因突变均可引发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大量体外研究表明,PINK1可磷酸化激活Parkin并共同参与线粒体自噬以保护神经细胞。然而,PINK1和Parkin在生理状态下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表达模式仍不清楚,最主要的原因是既往小动物模型脑中检测不到PINK1蛋白表达且PINK1、Parkin敲除的小鼠模型无法模拟帕金森病患者脑中神经退变的病理特征。作者课题组最近研究发现 PINK1 在灵长类动物大脑中以激酶形式(PINK1-55)选择性表达。实验首先开发了一种新的小鼠单克隆抗体(E7B6),用于检测猴脑和人脑组织中PINK1蛋白的表达。其次,利用出生后和成年阶段的猴脑组织进行检测,发现PINK1蛋白在出生后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猴脑中均可稳定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利用新鲜的猴脑组织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了不同的亚细胞组分(线粒体、核糖体、ER、突触体、核、细胞质和髓鞘蛋白),发现PINK1蛋白在生理状态下主要富集在多种膜结合亚细胞器中,而Parkin蛋白则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细胞浆,二者具有明显区别的表达和分布形式。最后,利用原代培养的猴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检测,发现在生理状态下PINK1和Parkin并无共定位,而当对线粒体进行药物应激时二者可共定位至线粒体。研究结果表明,PINK1/Parkin除了在线粒体损伤时参与线粒体自噬这种众所周知的传统功能之外,二者在生理状态下可能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2-1187-4542 (Weili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