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4, Vol. 20 ›› Issue (2): 378-393.doi: 10.4103/NRR.NRR-D-23-01642
Jingxiang Zhang1, #, Xia Sheng1, #, Quanju Ding1, #, Yujun Wang2, *, Jiwei Zhao1, *, Jingfa Zhang3, 4, *
摘要:
视网膜下纤维化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终末期后遗症,会造成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血管的局部破坏,导致 nAMD 患者永久性中心视力丧失。由于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十分复杂,且其根本机制大多尚在研究中,因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了解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机制对于阐明这一错综复杂的并发症和探索潜在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几个方面总结了视网膜下纤维化,包括 nAMD 和视网膜下纤维化、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多模式成像技术、视网膜下纤维化相关的动物模型、视网膜下纤维化的细胞和非细胞成分、 视网膜下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例如老化、巨噬细胞浸润、间充质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不同来源、补体系统和免疫细胞的激活,以及参与视网膜下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几种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β、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以及热休克蛋白 70-Toll 样受体 2 和 4-白细胞介素-10轴。文章结论有助于了解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找到分子靶点,并探索治疗视网膜下纤维化的潜在疗法。
https://orcid.org/0009-0000-9956-7194 (Yujun Wang);
https://orcid.org/0009-0009-9028-4070 (Jiwei Zhao);
https://orcid.org/0000-0003-0601-4342 (Jingfa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