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5, Vol. 20 ›› Issue (7): 2053-2067.doi: 10.4103/NRR.NRR-D-23-01542
Milica Zeljkovic Jovanovic1 , Jelena Stanojevic2 , Ivana Stevanovic2 , Milica Ninkovic2 , Tihomir V. Ilic2 , Nadezda Nedeljkovic1 , Milorad Dragic1, *
摘要:
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失衡,尤其是G蛋白偶联腺苷受体亚型A2AR介导的信号传导增加,在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非运动症状;然而,经颅磁刺激产生有益影响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延长的间歇性θ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有益作用与腺苷介导信号转导的关系,实验对帕金森病大鼠进行为期3周的 iTBS 治疗,并以转棒实验评估其运动功能;并对病变尾壳核进行了免疫印迹、q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成分的生化分析。结果发现,延长的间歇性θ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运动症状。6-羟基多巴胺病变导致尾壳核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经过延长的间歇性θ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后,运动症状完全恢复,这种改善伴随着A2AR的下调,以及延长的间歇性θ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3周后A1R-腺苷脱氨酶1恢复到生理水平。实验结果表明,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变性使A1R的表达量最小化,A2AR的表达增加,而延长的间歇性θ爆发式经颅磁刺激通过控制A2AR 和 A1R 介导的腺苷信号之间的平衡抵消了这些不良影响,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https://orcid.org/0000-0003-4855-6131 (Milorad Dra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