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1, Vol. 21 ›› Issue (5): 1793-1808.doi: 10.4103/NRR.NRR-D-24-01383
Zhan Jiang1, 2, Qi Chen1, 2, *, Huanghao Yang1, 2,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包括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尽管溶栓和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再灌注损伤仍是导致脑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神经保护策略以减轻再灌注损伤至关重要。文章的目的是综述纳米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抗氧化及抗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增强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延长药物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稳定性和靶向性等优点,例如,无机纳米颗粒(如CeO₂纳米颗粒)因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而被广泛研究;生物模拟纳米颗粒(如细胞膜包被的纳米颗粒)则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能力而备受关注。纳米颗粒可用于递送多种神经保护剂,如抗氧化剂(如Edaravone)、抗炎药物(如Curcumin)和神经营养因子等。通过纳米技术,这些药物的疗效显著提升,且不良反应减少。尽管纳米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纳米颗粒的长期安全性、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质量控制以及人体疗效的预测等。总之,纳米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纳米颗粒的作用机制,开发具有多功能的纳米颗粒,并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跨学科合作对于推动纳米技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https://orcid.org/0000-0002-5152-0079 (Qi Chen); https://orcid.org/0000-0001-5894-0909 (Huanghao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