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16, Vol. 11 ›› Issue (5): 758-764.doi: 10.4103/1673-5374.182702
Xiao-zheng Du1, *, Chun-ling Bao2, Gui-rong Dong2, Xu-ming Yang3,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发掘出隐含于针刺手法与效应之间数据内部的诸多条件的隐性关联,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我们选择具有针刺即刻效应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纳入后用在百会穴(GV20)至太阳穴(EX-HN5)的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用捻转补法行针1 min,间隔10 min 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总共针刺1次,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变化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偏瘫肢体近端和远端肌力、H反射与M波的最大波幅之比(Hmax/Mmax)、肌张力值以及治疗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中医证候。通过关联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挖掘得到:头穴捻转补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的中医证候患者存在着疗效差异;上肢远端和下肢近端肌力变化值是决定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即刻变化值的主要因素,上肢肌张力变化值与Hmax/Mmax变化值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下肢肌张力变化值与Hmax/Mmax变化值存在的相关性情况比较复杂,即“正、负相关情况均出现”。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进一步发掘发现:当上、下肢肌张力的变化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Hmax/Mmax变化值分别是正值或负值,说明针刺头穴对偏瘫肢体肌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捻转补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的症状及病期可产生不同的疗效,上肢和下肢近端肌力改善是患者获得运动功能的最重要因素,Hmax/Mmax变化值是反映肌张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orcid: 0000-0002-8995-4710(Xiao-zheng Du), 0000-0002-2880-2609(Xu-ming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