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15, Vol. 10 ›› Issue (1): 128-135.doi: 10.4103/1673-5374.150720
Guan-heng He 1, Jing-wen Ruan 1, *, Yuan-shan Zeng 2, Xin Zhou 1, Ying Ding 2, Guang-hui Zhou 3, *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不仅可出现局部病变,还会引起相应阶段脊髓神经元的凋亡。目前许多临床医生在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上只关注局部处理,而忽视了远离损伤部位的脊髓段病灶的治疗,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速度。传统针灸处方中也存在只注重选取局部经穴的问题。本次实验设计的第一阶段,共纳入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0例,随机等分为2组,第1组上肢神经损伤组,督脉穴配合局部经穴组以刺激督脉经穴为主,选取百会(GV20)、风府(GV16)、大椎(GV14)、身柱穴(GV12);第2组下肢神经损伤组,选取脊中(GV6)、命门(GV4),、腰阳关(GV3)、腰俞穴(GV2),局部经穴组仅根据损伤神经的不同循经取穴。两组在进针后予电针治疗30 min,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结果发现,局部经穴组脱失2例,督脉配合局部经穴组的疗效优良率(80.0%)明显高于局部经穴组(38.5%)。实验第二阶段,再次纳入周围神经损伤患者20例,针灸取穴、治疗方法及疗程与第一阶段中的督脉配合局部经穴组相同,并在治疗前、后予电生理检查观察神经传导情况以探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且经治疗后多数运动神经的波幅、传导速度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节选督脉经穴电针为主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的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后、电针后及电针治疗结束后4个状态进行即时的电生理检查,发现电针治疗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高了23.2%,可见督脉电针的即时效应非常明显。结果显示,研究采用的以节选督脉经穴电针为主配合局部取穴的治疗方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的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督脉电针能改善局部微环境,配合电针即时效应保证了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的连续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