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16, Vol. 11 ›› Issue (3): 480-486.doi: 10.4103/1673-5374.179067
Zhi-ping Qi, Peng Xia, Ting-ting Hou, Ding-yang Li, Chang-jun Zheng, Xiao-yu Yang
摘要: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瞬时启动了内源性损伤系统参与级联反应的病理全过程,因此原始“经典”静态的实验方法难以很好诠释其动态变化演变过程。由于转录组可以高度动态性反映基因组遗传信息及蛋白质翻译的前奏,因此,实验创新性的应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观测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态演进相关的mRNA表达的变化特点。将大鼠夹闭腹主动脉90 min后分别开放血流24,48 h,设单纯脊髓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①行为学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于苏醒后双后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再灌注24 h组神经元损伤和组织水肿状况最严重,再灌注48 h组有所缓解。③差异表达mRNA:单纯脊髓缺血组和再灌注24,48 h组通过Multi-Class Dif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mRNA 8242个,Serial Test Cluster分析获得16个显著性的mRNA动态表达模式,其中5种模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No.28模式中的所有差异基因集中于再灌注24 h组并呈现上调表达趋势;No.11和No.40两种模式下的mRNA在单纯缺血损伤开始至再灌注48h这段时间内表现出递减或递增趋势并在再灌注48 h达到峰值;No.25和No. 27是只在再灌注24 h和48 h组才出现差异表达的动态模式。④结果证实,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mRNA动态表达的5种模式中,利用No.11和No.40模式可区别生理状态下正常的脊髓组织和损伤后的脊髓病理组织,进一步应用No.25和No.27模式可鉴别单纯缺血期和缺血再灌注期,通过No.28模式可对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节点进行分析。这种针对不同动态模式进行特定通路及功能的研究将对未来临床鉴别诊断与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