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生物分子主动调节的细胞死亡形式。多项研究表明,调节性细胞死亡在脊髓损伤后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焦亡和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2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类型,均会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受损脊髓中细胞的死亡。而自噬是一种复杂的细胞死亡类型,可与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相互作用。脊髓损伤中的自噬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其不仅促进细胞死亡,而且能促进细胞的存活。此外,多种信号通路可通过调节细胞焦亡、铁死亡和自噬来影响脊髓损伤的恶化或修复过程。因此,此次综述总结了脊髓损伤中焦亡、铁死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调控通路和治疗靶点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调节调节性细胞死亡的共同信号调节通路,可促进脊髓细胞的存活和脊髓损伤的修复。此外,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结合多种调控途径的整体网络将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多靶点联合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1-9490-8500 (Weihong Xu)
近几十年来,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脊髓损伤后的分子和细胞微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研究人员努力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微环境的变化,并确定有效且高效的治疗策略。但迄今为止,脊髓损伤修复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和神经营养因子,其疗效仍然存在争议,且其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脊髓损伤修复的新兴策略随之产生,例如基于纳米颗粒的纳米递送系统、基于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干细胞和生长因子研究以及三维(3D)生物打印的支架和功能恢复技术。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其已进入了优化阶段。要设计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支架,不仅为神经元迁移、粘附、增殖和分化提供结构支持,而且也要能模拟天然脊髓组织的机械性能。此外,可通过调节的支架表面形态以及物理和生化性能来促进轴突生长和神经发生。此外,可利用三维仿生打印技术实现的互连多孔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潜力。正确选择和应用支架,同时确保临床转化的成功,是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有前景的临床目标。此次综述阐述了脊髓损伤发生和再生的重要机制,包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此外还简要讨论了纳米递送系统在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纳米颗粒的作用和影响递送效率的因素。最后重点介绍了组织工程策略和生物材料支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支架及其与干细胞或生长因子的结合,以及生物材料支架设计的优化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3-2534-6190 (Shihong Zhu); https://orcid.org/0000-0002-3297-9183 (Jing Chen)
脊髓损伤由于其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的许多治疗方法仍在研发中,但效果均不理想。随着对代谢研究的深入理解,在脊髓损伤发生前后神经代谢格局的改变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综述讨论了脊髓损伤期间的代谢变化、由此产生的后果以及用于代谢重编程的可用的治疗工具。正常的脊髓代谢包括独立的细胞代谢和细胞间代谢耦合。随后,文章介绍了与脊髓损伤相关的代谢紊乱,包括葡萄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代谢紊乱导致了相应的病理变化,包括轴突再生失败、瘢痕积累和微胶质细胞的活化。为了在代谢水平上挽救脊髓损伤,目前已经研究出了可改变细胞命运的代谢重编程策略,包括补充代谢底物、重建代谢耦合和针对线粒体的治疗等。上述证据表明,代谢重编程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下一代方法。未来脊髓代谢治疗的重点将是深入了解神经代谢、更好地开发代谢组学技术以及设计高效的代谢干预措施。
https://orcid.org/0000-0002-2948-2141 (Chengzhen Li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2626-0201 (Qixin Chen); https://orcid.org/0000-0002-2626-0201 (Jingkai Wang)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和运动功能障碍。由于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实验模型对于探索其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对高度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内膜上的水通道蛋白4的 IgG 自身抗体呈血清阳性,因此大多数实验模型都是以水通道蛋白4-IgG 为基础开发的,而水通道蛋白4-IgG 最初的标靶是星形胶质细胞。目前的实验模型已成功模拟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如水通道蛋白4缺失、星形胶质细胞病变、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补体激活、脱髓鞘和神经元缺失,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捕捉人类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病理过程。这篇综述总结了目前发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的体外、体内和体外实验模型的发展,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潜在致病机制,并为实验模型的选择提供指导。此外,还总结了基于实验模型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病理和疗法的最新信息,为临床试验提供了进一步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0370-5108 (Li Xu); https://orcid.org/0000-0001-7048-108X (Changyong Tang)
脊髓损伤会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严重丧失。脊髓损伤修复一直是神经再生领域的难题。脊髓损伤治疗进展缓慢,部分原因是药物难以在脊髓损伤部位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颗粒在靶向给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优势,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篇综述系统地讨论了现有脊髓损伤疗法的机制和不足,以及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发展情况。纳米颗粒治疗脊髓损伤的给药途径包括局部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和局部植入生物材料;给药策略包括单独给药、加载药物、表面改性和通过水凝胶加载。纳米颗粒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目前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纳米粒子包括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无机非金属纳米粒子和脂质纳米粒子。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疗法在临床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生物安全性、人体有效性、精确剂量控制、生产和表征标准化、人体免疫原性和体内靶向性等,未来需要解决生物安全性问题、统一生产和表征标准、推进人体实验等问题。总之,纳米粒子在脊髓损伤的靶向给药和增强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疗法在实际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https://orcid.org/0000-0002-7104-2473 (Suelen Adriani Marques)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脊髓损伤,可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在创伤、脊髓和胸腹主动脉手术后,具有不可预测和难以治疗的特点,这给患者、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神经元再生能力差和复杂的病理变化,而线粒体吞噬可降解受损的线粒体,并在神经细胞代谢和能量供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度的自噬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而过度的自噬则可能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害。因此,文章回顾了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和调节因子,以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最新进展,并阐明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https://orcid.org/0000-0002-5877-9198 (Xuewen Kang)
脊髓损伤后,感觉运动回路的损伤可能导致运动、感觉、本体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干预的时间窗局限性和干预方法的限制会导致功能恢复的瓶颈。为应对这些挑战,已设计了一系列技术来帮助在脊髓损伤不同阶段中修复和重建神经环路。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调控因其在增强神经再生、神经保护和神经元恢复以及调节大脑皮质和皮质脊髓束内回路的神经重组方面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为提高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建议实施多靶点早期介入神经调控策略(如电刺激和磁刺激),以增强神经损伤不同阶段的功能恢复。此次综述简要概述了脊髓损伤修复遇到的挑战,综合了现有的神经刺激技术,重点是受损连接的神经保护、修复和再生,探讨了多靶区、任务导向干预框架中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早期干预在脊髓损伤治疗结果和康复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3-3704-9724 (Ya Zh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8477-5377 (Dongsheng Xu)
创伤性脊髓损伤会导致严重而持久的功能损害,进而引发复杂的炎症和病理事件。将脊髓瘢痕喻为“防火带”,旨在其可控制急性期神经炎症的传播,但也会阻碍轴突的再生。最近的研究加深了对免疫调节的理解,揭示了与损伤相关的炎症细胞和分子具有双重作用。此次综述首先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来检索脊髓损伤中炎症介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脊髓损伤中神经炎症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文章总结了脊髓损伤不同阶段免疫和炎症反应,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还比较了斑马鱼和哺乳动物的神经再生,并探索了针对神经炎症和神经再生的新兴疗法。文章继而还回顾了基于炎症介质的脊髓损伤修复策略。最后讨论了基于免疫靶向策略的转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包括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基因治疗。因此提出开发一种联合、精确和多时相的策略来修复受损的脊髓是一个潜在的未来方向。
https://orcid.org/0000-0001-9437-7674 (Shiqing F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1635-9902 (Guangzhi Ning)
外伤性脊髓损伤通常会导致神经细胞和轴突解体,造成大量髓鞘碎片堆积,多年来一直无法清除。损伤部位髓鞘碎片的异常堆积严重阻碍了神经再生,因此清除微环境中的碎片对脊髓损伤后的有效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全面概述促进髓鞘碎片清除和新陈代谢的相关机制,并总结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此综述首先全面总结了髓鞘碎片的组成和特征,并解释了髓鞘碎片对损伤部位的影响。然后,文章介绍了髓鞘碎片的吞噬细胞,包括专业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非专业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可能参与吞噬的细胞,这些细胞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文章重点研究了促进吞噬细胞吞噬髓鞘碎片和促进脊髓损伤脂质代谢的靶点和途径。通过总结和分析发现,不仅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也具有吞噬髓鞘碎片的能力。通过调节与吞噬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可以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并影响炎症表型,进而影响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此外,靶向线粒体移植疗法中的吞噬细胞、外泌体疗法和重复经脊髓磁刺激等疗法可有效提高髓鞘碎片的清除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s://orcid.org/0009-0004-8053-9934 (Wanguo Liu); https://orcid.org/0009-0001-4652-5561 (Rui Gu)
线粒体自噬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异常的线粒体自噬可能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导致ATP生成障碍、离子失衡、活性氧过量产生、神经炎症和神经细胞死亡。因此,维持线粒体自噬的平衡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至关重要。过度和不足的自噬都会阻碍损伤脊髓的恢复。此次综述总结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线粒体自噬机制及线粒体自噬与脊髓损伤直接与间接的联系,然后介绍了靶向线粒体自噬治疗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的临床试验和其他新型疗法(干细胞、纳米新材料、小分子聚合物等新型药物),最后提出了目前在该领域遇到的问题并指明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文章旨在为今后靶向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参考。
https://orcid.org/0000-0001-7084-6237 (Mingyang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6832-7363 (Haiyan Shan)
脊髓损伤是一种复杂而令人衰弱的病症,会严重改变患者生活和功能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软骨素酶 ABC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药物,它是一种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中分离出来的细菌酶,经过改良后便于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和分泌。它通过降解硫酸软骨蛋白多糖发挥作用,将硫酸软骨蛋白多糖的糖胺聚糖链裂解为可溶性二糖或四糖。硫酸软骨蛋白多糖是强效的轴突生长抑制剂,也是附着在糖胺聚糖链上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周围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各种动物模型中,软骨素酶 ABC通过改善轴突再生和萌发、增强神经元周围网的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和调节免疫反应,在促进急性和慢性脊髓损伤恢复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这篇综述中介绍了脊髓损伤的分类和病理机制,并讨论了硫酸软骨蛋白多糖在脊髓损伤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还重点介绍了脊髓损伤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主要侧重于软骨素酶 ABC,并说明了软骨素酶 ABC 的稳定性、酶活性和给药方法的改进如何促进了脊髓损伤的修复。此外,还强调软骨素酶 ABC的联合治疗将进一步提高疗效。文章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基于软骨素酶 ABC的脊髓损伤疗法的当前趋势和未来方向,重点关注现代技术如何加速软骨素酶 ABC的优化开发
https://orcid.org/0000-0002-5506-0890 (Yanan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