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脊髓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软骨素酶 ABC 在损伤脊髓修复中的应用趋势
    Zhongqing Ji, Jiangfeng Zhu, Jinming Liu, Bin Wei, Yixin Shen, Yanan 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4): 1304-1321.   DOI: 10.4103/NRR.NRR-D-24-01354
    摘要24)      PDF (2932KB)(4)   

    脊髓损伤是一种复杂而令人衰弱的病症,会严重改变患者生活和功能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软骨素酶 ABC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药物,它是一种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中分离出来的细菌酶,经过改良后便于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和分泌。它通过降解硫酸软骨蛋白多糖发挥作用,将硫酸软骨蛋白多糖的糖胺聚糖链裂解为可溶性二糖或四糖。硫酸软骨蛋白多糖是强效的轴突生长抑制剂,也是附着在糖胺聚糖链上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周围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各种动物模型中,软骨素酶 ABC通过改善轴突再生和萌发、增强神经元周围网的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和调节免疫反应,在促进急性和慢性脊髓损伤恢复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这篇综述中介绍了脊髓损伤的分类和病理机制,并讨论了硫酸软骨蛋白多糖在脊髓损伤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还重点介绍了脊髓损伤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主要侧重于软骨素酶 ABC,并说明了软骨素酶 ABC 的稳定性、酶活性和给药方法的改进如何促进了脊髓损伤的修复。此外,还强调软骨素酶 ABC的联合治疗将进一步提高疗效。文章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基于软骨素酶 ABC的脊髓损伤疗法的当前趋势和未来方向,重点关注现代技术如何加速软骨素酶 ABC的优化开发

    https://orcid.org/0000-0002-5506-0890 (Yanan Hu)

    线粒体自噬: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和治疗的关键调节因子
    Qiuyang Gu, Shengye Yuan, Yumei An, Wenyue Sun, Mingyuan Xu, Mengchun Xue, Xianzhe Li, Chao Liu, Haiyan Shan, Mingyang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4): 1396-1408.   DOI: 10.4103/NRR.NRR-D-24-01029
    摘要25)      PDF (20589KB)(5)   

    线粒体自噬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异常的线粒体自噬可能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导致ATP生成障碍、离子失衡、活性氧过量产生、神经炎症和神经细胞死亡。因此,维持线粒体自噬的平衡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至关重要。过度和不足的自噬都会阻碍损伤脊髓的恢复。此次综述总结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线粒体自噬机制及线粒体自噬与脊髓损伤直接与间接的联系,然后介绍了靶向线粒体自噬治疗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的临床试验和其他新型疗法(干细胞、纳米新材料、小分子聚合物等新型药物),最后提出了目前在该领域遇到的问题并指明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文章旨在为今后靶向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参考。

    https://orcid.org/0000-0001-7084-6237 (Mingyang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6832-7363 (Haiyan Shan)

    脊髓损伤后髓鞘碎片的生成和清除
    Chaoyuan Li , Wenqi Luo , Irshad Hussain , Renrui Niu , Xiaodong He , Chunyu Xiang , Fengshuo Guo , Wanguo Liu, Rui G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4): 1512-1527.   DOI: 10.4103/NRR.NRR-D-24-01405
    摘要26)      PDF (1809KB)(11)   

    外伤性脊髓损伤通常会导致神经细胞和轴突解体,造成大量髓鞘碎片堆积,多年来一直无法清除。损伤部位髓鞘碎片的异常堆积严重阻碍了神经再生,因此清除微环境中的碎片对脊髓损伤后的有效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全面概述促进髓鞘碎片清除和新陈代谢的相关机制,并总结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此综述首先全面总结了髓鞘碎片的组成和特征,并解释了髓鞘碎片对损伤部位的影响。然后,文章介绍了髓鞘碎片的吞噬细胞,包括专业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非专业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可能参与吞噬的细胞,这些细胞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文章重点研究了促进吞噬细胞吞噬髓鞘碎片和促进脊髓损伤脂质代谢的靶点和途径。通过总结和分析发现,不仅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也具有吞噬髓鞘碎片的能力。通过调节与吞噬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可以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并影响炎症表型,进而影响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此外,靶向线粒体移植疗法中的吞噬细胞、外泌体疗法和重复经脊髓磁刺激等疗法可有效提高髓鞘碎片的清除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s://orcid.org/0009-0004-8053-9934 (Wanguo Liu); https://orcid.org/0009-0001-4652-5561 (Rui Gu)

    脊髓损伤与炎症介质:在“防火带”形成中的作用和神经再生潜力
    Mi Zhou, Zhengyu Xu, Hao Zhong, Guangzhi Ning, Shiqing F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3): 923-937.   DOI: 10.4103/NRR.NRR-D-24-00792
    摘要36)      PDF (26195KB)(9)   

    创伤性脊髓损伤会导致严重而持久的功能损害,进而引发复杂的炎症和病理事件。将脊髓瘢痕喻为“防火带”,旨在其可控制急性期神经炎症的传播,但也会阻碍轴突的再生。最近的研究加深了对免疫调节的理解,揭示了与损伤相关的炎症细胞和分子具有双重作用。此次综述首先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来检索脊髓损伤中炎症介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脊髓损伤中神经炎症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文章总结了脊髓损伤不同阶段免疫和炎症反应,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还比较了斑马鱼和哺乳动物的神经再生,并探索了针对神经炎症和神经再生的新兴疗法。文章继而还回顾了基于炎症介质的脊髓损伤修复策略。最后讨论了基于免疫靶向策略的转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包括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基因治疗。因此提出开发一种联合、精确和多时相的策略来修复受损的脊髓是一个潜在的未来方向。

    https://orcid.org/0000-0001-9437-7674 (Shiqing F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1635-9902 (Guangzhi Ning)

    脊髓损伤多靶点神经环路的重建与增强
    Lingyun Cao, Siyun Chen, Shuping Wang, Ya Zheng, Dongshe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3): 957-971.   DOI: 10.4103/NRR.NRR-D-24-00434
    摘要49)      PDF (2216KB)(3)   

    脊髓损伤后,感觉运动回路的损伤可能导致运动、感觉、本体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干预的时间窗局限性和干预方法的限制会导致功能恢复的瓶颈。为应对这些挑战,已设计了一系列技术来帮助在脊髓损伤不同阶段中修复和重建神经环路。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调控因其在增强神经再生、神经保护和神经元恢复以及调节大脑皮质和皮质脊髓束内回路的神经重组方面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为提高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建议实施多靶点早期介入神经调控策略(如电刺激和磁刺激),以增强神经损伤不同阶段的功能恢复。此次综述简要概述了脊髓损伤修复遇到的挑战,综合了现有的神经刺激技术,重点是受损连接的神经保护、修复和再生,探讨了多靶区、任务导向干预框架中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早期干预在脊髓损伤治疗结果和康复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3-3704-9724 (Ya Zh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8477-5377 (Dongsheng Xu)

    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Yanni Duan, Fengguang Yang, Yibao Zhang, Mingtao Zhang, Yujun Shi, Yun Lang, Hongli Sun, Xin Wang, Hongyun Jin, Xuewen K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6, 21 (2): 598-611.   DOI: 10.4103/NRR.NRR-D-24-00668
    摘要50)      PDF (1830KB)(3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脊髓损伤,可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在创伤、脊髓和胸腹主动脉手术后,具有不可预测和难以治疗的特点,这给患者、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神经元再生能力差和复杂的病理变化,而线粒体吞噬可降解受损的线粒体,并在神经细胞代谢和能量供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度的自噬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而过度的自噬则可能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害。因此,文章回顾了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和调节因子,以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最新进展,并阐明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https://orcid.org/0000-0002-5877-9198 (Xuewen Kang)

    脊髓损伤治疗:基于生物材料策略的新时代
    Shihong Zhu, Sijun Diao, Xiaoyin Liu, Zhujun Zhang, Fujun Liu, Wei Chen, Xiyue Lu, Huiyang Luo, Xu Cheng, Qiang Liao, Zhongyu Li, Jing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12): 3476-3500.   DOI: 10.4103/NRR.NRR-D-24-00844
    摘要260)      PDF (14777KB)(42)   

    近几十年来,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脊髓损伤后的分子和细胞微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研究人员努力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微环境的变化,并确定有效且高效的治疗策略。但迄今为止,脊髓损伤修复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和神经营养因子,其疗效仍然存在争议,且其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脊髓损伤修复的新兴策略随之产生,例如基于纳米颗粒的纳米递送系统、基于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干细胞和生长因子研究以及三维(3D)生物打印的支架和功能恢复技术。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其已进入了优化阶段。要设计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支架,不仅为神经元迁移、粘附、增殖和分化提供结构支持,而且也要能模拟天然脊髓组织的机械性能。此外,可通过调节的支架表面形态以及物理和生化性能来促进轴突生长和神经发生。此外,可利用三维仿生打印技术实现的互连多孔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潜力。正确选择和应用支架,同时确保临床转化的成功,是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有前景的临床目标。此次综述阐述了脊髓损伤发生和再生的重要机制,包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此外还简要讨论了纳米递送系统在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纳米颗粒的作用和影响递送效率的因素。最后重点介绍了组织工程策略和生物材料支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支架及其与干细胞或生长因子的结合,以及生物材料支架设计的优化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3-2534-6190 (Shihong Zhu); https://orcid.org/0000-0002-3297-9183 (Jing Chen)

    脊髓损伤过程中的细胞焦亡及铁死亡和自噬:调控机制与治疗靶点
    Qingcong Zheng, Du Wang, Rongjie Lin, Weiho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10): 2787-2806.   DOI: 10.4103/NRR.NRR-D-24-00112
    摘要318)      PDF (6880KB)(65)   

    调节性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生物分子主动调节的细胞死亡形式。多项研究表明,调节性细胞死亡在脊髓损伤后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焦亡和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2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类型,均会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受损脊髓中细胞的死亡。而自噬是一种复杂的细胞死亡类型,可与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相互作用。脊髓损伤中的自噬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其不仅促进细胞死亡,而且能促进细胞的存活。此外,多种信号通路可通过调节细胞焦亡、铁死亡和自噬来影响脊髓损伤的恶化或修复过程。因此,此次综述总结了脊髓损伤中焦亡、铁死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调控通路和治疗靶点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调节调节性细胞死亡的共同信号调节通路,可促进脊髓细胞的存活和脊髓损伤的修复。此外,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结合多种调控途径的整体网络将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多靶点联合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1-9490-8500 (Weihong Xu)

    脊髓损伤后迈步:行走时越过障碍物
    Alain Frigon, Charly G. Lecomt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7): 1919-1929.   DOI: 10.4103/NRR.NRR-D-24-00369
    摘要40)      PDF (1081KB)(67)   
    治疗脊髓损伤的纳米粒子
    Qiwei Yang, Di Lu, Jiuping Wu, Fuming Liang, Huayi Wang, Junjie Yang, Ganggang Zhang, Chen Wang, Yanlian Yang, Ling Zhu, Xinzhi Su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6): 1665-1680.   DOI: 10.4103/NRR.NRR-D-23-01848
    摘要122)      PDF (5625KB)(69)   

    脊髓损伤会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严重丧失。脊髓损伤修复一直是神经再生领域的难题。脊髓损伤治疗进展缓慢,部分原因是药物难以在脊髓损伤部位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颗粒在靶向给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优势,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篇综述系统地讨论了现有脊髓损伤疗法的机制和不足,以及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发展情况。纳米颗粒治疗脊髓损伤的给药途径包括局部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和局部植入生物材料;给药策略包括单独给药、加载药物、表面改性和通过水凝胶加载。纳米颗粒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目前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纳米粒子包括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无机非金属纳米粒子和脂质纳米粒子。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疗法在临床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生物安全性、人体有效性、精确剂量控制、生产和表征标准化、人体免疫原性和体内靶向性等,未来需要解决生物安全性问题、统一生产和表征标准、推进人体实验等问题。总之,纳米粒子在脊髓损伤的靶向给药和增强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纳米粒子的脊髓损伤疗法在实际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https://orcid.org/0009-0007-1309-093X (Xinzhi Sun); https://orcid.org/0000-0003-3818-6093 (Ling Zhu); https://orcid.org/0000-0003-4318-7672 (Yanlian Yang)

    脊髓损伤修复的组合疗法
    Carla S. Sousa , Andreia Monteiro , António J. Salgado , Nuno A. Silv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5): 1293-1308.   DOI: 10.4103/NRR.NRR-D-24-00061
    摘要57)      PDF (1620KB)(75)   
    脊髓损伤的补体依赖性神经炎症:从病理学到治疗意义
    Hassan Saad , Bachar El Baba , Ali Tfaily , Firas Kobeissy, Juanmarco Gutterrez Gonzalez , Daniel Refai , Gerald R. Rodts , Christtan Mustrop , David Gimbel , Jonathan Grossberg, Daniel L. Barrow, Matthew F. Gary , Ali M. Alawieh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5): 1324-1335.   DOI: 10.4103/NRR.NRR-D-24-00116
    摘要78)      PDF (22419KB)(26)   
    脊髓损伤慢性期的药物干预
    Chihiro Tohd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5): 1377-1389.   DOI: 10.4103/NRR.NRR-D-24-00176
    摘要51)      PDF (4651KB)(60)   
    代谢重编程:治疗脊髓损伤的新选择
    Jiangjie Chen, Jinyang Chen, Chao Yu, Kaishun Xia, Biao Yang, Ronghao Wang, Yi Li, Kesi Shi, Yuang Zhang, Haibin Xu, Xuesong Zhang, Jingkai Wang, Qixin Chen, Chengzhen Li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4): 1042-1057.   DOI: 10.4103/NRR.NRR-D-23-01604
    摘要182)      PDF (3774KB)(203)   

    脊髓损伤由于其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的许多治疗方法仍在研发中,但效果均不理想。随着对代谢研究的深入理解,在脊髓损伤发生前后神经代谢格局的改变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综述讨论了脊髓损伤期间的代谢变化、由此产生的后果以及用于代谢重编程的可用的治疗工具。正常的脊髓代谢包括独立的细胞代谢和细胞间代谢耦合。随后,文章介绍了与脊髓损伤相关的代谢紊乱,包括葡萄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代谢紊乱导致了相应的病理变化,包括轴突再生失败、瘢痕积累和微胶质细胞的活化。为了在代谢水平上挽救脊髓损伤,目前已经研究出了可改变细胞命运的代谢重编程策略,包括补充代谢底物、重建代谢耦合和针对线粒体的治疗等。上述证据表明,代谢重编程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下一代方法。未来脊髓代谢治疗的重点将是深入了解神经代谢、更好地开发代谢组学技术以及设计高效的代谢干预措施。

    https://orcid.org/0000-0002-2948-2141 (Chengzhen Li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2626-0201 (Qixin Chen); https://orcid.org/0000-0002-2626-0201 (Jingkai Wang)

    从单一到组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Ernesto Doncel-Pérez, Gabriel Guízar-Sahagún, Israel Grijalva-Oter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3): 660-670.   DOI: 10.4103/NRR.NRR-D-23-01928
    摘要60)      PDF (4908KB)(35)   
    https://orcid.org/0000-0002-2704-9782 (Ernesto Doncel-Pérez); https://orcid.org/0000-0002-1860-7594 (Israel Grijalva-Otero)
    用生物材料和干细胞治疗非人类和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脊髓损伤
    Ana Milena Silva Olaya, Fernanda Martins Almeida, Ana Maria Blanco Martinez, Suelen Adriani Marque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2): 343-353.   DOI: 10.4103/NRR.NRR-D-23-01752
    摘要50)      PDF (8222KB)(25)   

    https://orcid.org/0000-0002-7104-2473 (Suelen Adriani Marques)

    水通道蛋白4-IgG 血清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基于发病机制实验模型研究的最新信息
    Li Xu, Huiming Xu, Changyong T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2): 354-365.   DOI: 10.4103/NRR.NRR-D-23-01325
    摘要127)      PDF (2093KB)(160)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和运动功能障碍。由于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实验模型对于探索其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对高度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内膜上的水通道蛋白4IgG 自身抗体呈血清阳性,因此大多数实验模型都是以水通道蛋白4-IgG 为基础开发的,而水通道蛋白4-IgG 最初的标靶是星形胶质细胞。目前的实验模型已成功模拟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如水通道蛋白4缺失、星形胶质细胞病变、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补体激活、脱髓鞘和神经元缺失,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捕捉人类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病理过程。这篇综述总结了目前发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的体外、体内和体外实验模型的发展,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潜在致病机制,并为实验模型的选择提供指导。此外,还总结了基于实验模型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病理和疗法的最新信息,为临床试验提供了进一步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0370-5108 (Li Xu); https://orcid.org/0000-0001-7048-108X (Changyong Tang)

    小胶质细胞:脊髓损伤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Xiaowei Zha, Guoli Zheng, Thomas Skutella, Karl Kiening, Andreas Unterberg, Alexander Youns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5, 20 (2): 454-463.   DOI: 10.4103/NRR.NRR-D-23-02044
    摘要139)      PDF (1986KB)(92)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Gaetan Poulen, Florence E. Perr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354-2364.   DOI: 10.4103/NRR.NRR-D-23-01505
    摘要65)      PDF (1518KB)(40)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in significant sensorimotor deficits, currently, there is no curative treatment for the symptoms induc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Basic and pre-clinical research on spinal cord injury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These models should replicate the symptoms observed in human, allowing for the exploration of functional deficits and investigation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physiopath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y. Non-human primates, due to their close phylo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humans, share more neuroanatomical,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similarities with humans than rodents. Therefore, the responses to spinal cord injury in nonhuman primates most likely resemble the responses to traumatism in humans.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focusing on in vivo assessments, including behavioral tes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electrical activity recordings, as well as ex vivo histological analyses. Additionally, we will present therapeutic strategies developed in non-human primates and discuss the unique specificities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损伤后的常驻免疫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Sydney Brockie, Cindy Zhou, Michael G. Fehling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678-1685.   DOI: 10.4103/1673-5374.389630
    摘要321)      PDF (1386KB)(173)   
    干细胞联合三维生物打印支架修复脊髓损伤受损的神经回路
    Dingyue Ju, Chuanming D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51-1758.   DOI: 10.4103/1673-5374.385842
    摘要248)      PDF (3262KB)(120)   

    脊髓损伤被认为是最难修复的损伤之一,也是神经系统预后最差的损伤之一。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较差,其组织内会产生瘢痕,这使得受损的神经组织难以恢复其功能。传统治疗只能缓解继发性损伤,并不能从根本上修复脊髓,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修复。目前,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正在逐渐成熟,且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能精确地打印复杂结构的三维生物打印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联合上述2种技术建立具有精确细胞定位的负载干细胞的三维打印生物支架,将能够修复受损的神经回路,进而对脊髓损伤有修复的潜力。此次综述讨论了单纯干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三维生物打印支架的不同制作方法,重点关注干细胞联合三维生物打印支架治疗脊髓损伤的发展情况。

    https://orcid.org/0000-0002-5835-5950 (Chuanming Dong)

    脊髓类器官研究应用的现在与未来
    Gang Zhou, Siyuan Pang, Yongning Li, Jun G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13-1019.   DOI: 10.4103/1673-5374.385280
    摘要378)      PDF (3190KB)(194)   

    脊髓类器官是来源于干细胞的三维组织,可模拟体内脊髓的主要形态和功能特征。由于新兴的生物工程方法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综述通过回顾过去10年脊髓类器官在培养技术、表型以及在具体疾病中的应用,发现目前的脊髓类器官不仅可动态模拟神经管的形成,而且可沿着背腹侧和头侧尾轴表现出细胞结构的多样性。此外,融合运动神经元和其他区域特异性类器官的融合类脊髓器官可表现出复杂的神经回路,并可对类脊髓器官进行功能评估。这些特性使脊髓类器官成为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组织再生的宝贵工具。通过对类脊髓器官的研究,研究者已在脊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目前的脊髓类器官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广泛的转化应用。下一代脊髓类器官的构建依赖于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出台,以及更加关注生物电刺激和电生理功能评估等。

    https://orcid.org/0000-0003-1520-0235 (Jun Gao)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的致病机制
    Yushu Hu, Wenzhi Chen, Caihui Wei, Shishi Jiang, Shu Li, Xinxin Wang, Renshi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36-1044.   DOI: 10.4103/1673-5374.382985
    摘要266)      PDF (1419KB)(241)   

    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是一种涉及运动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其病因仍未得到确切的解释,了解和治疗该疾病的道路依然漫长。就目前的研究表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很可能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分子和遗传途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综合机制,其进展涉及到多途径的细胞过程。不同复杂机制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明确致病因素的困难。综述介绍了最常见的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相关致病基因和其中涉及的通路机制,并阐述了目前提出的可能导致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疾病的机制,以及它们参与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发病的证据,还讨论了目前治疗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新兴策略,以及这些新兴疗法如何帮助我们进一步清晰认识和了解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发生过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https://orcid.org/0000-0001-7315-5036 (Yushu Hu); https://orcid.org/0000-0003-0313-3434 (Renshi Xu)

    利用体内成像解读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基于脊髓损伤治疗的紧迫性
    Junhao Deng, Chang Sun, Ying Zheng, Jianpeng Gao, Xiang Cui, Yu Wang, Licheng Zhang, Peifu T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4): 811-817.   DOI: 10.4103/1673-5374.382225
    摘要223)      PDF (664KB)(80)   

    解读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反应对于探索脊髓损伤治疗的潜在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仍缺乏探索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其部分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工具。传统的电生理学在观察兴奋细胞生物电活动时存在攻击性和侵入性,且无法识别细胞类型或精确的空间位置,也无法进行长期观察。目前,新出现的体内成像和适当标记方法为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正常或损伤状态下神经元的动态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此次综述首先对小鼠脊髓进行体内成像,重点是观察脊髓神经元的最新手段进行回顾,分析了脊髓感觉及运动神经元对脊髓损伤的动态生物学反应,总结对比了作为探索脊髓损伤神经元反应的研究手段,并阐明体内成像相较传统神经科学检查的优势,最后还明确了脊髓神经元成像的接下来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2-1024-4098 (Licheng Zhang)

    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神经生理学、组织学和行为学特征:系统综述
    Bo Han, Weishi Liang, Yong Hai, Duan Sun, Hongtao Ding, Yihan Yang, Peng Y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563-570.   DOI: 10.4103/1673-5374.380871
    摘要136)      PDF (782KB)(87)   

    牵张性脊髓损伤是由脊髓上一定程度的牵张或纵向张力引起的,常发生在临床接受严重脊柱畸形矫正的患者中。随着牵张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脊髓损伤在神经生理学、组织学和行为学方面变得更加严重。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聚焦于牵张性脊髓损伤的相关特征。此次综述纳入了22项相关研究,从而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神经生理学、组织学以及行为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回顾,认识到牵张性脊髓损伤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的相关机制,同时在原发性损伤中明确了牵张强度和时间的不同给脊髓损伤带来的影响。这一综述为牵张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https://orcid.org/0000-0002-7206-325X (Yong Hai); https://orcid.org/0000-0002-3618-5700 (Bo Han)

    细胞外囊泡联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更有效果的证据
    Tingting Wang, Guohao Huang, Zhiheng Yi, Sihan Dai, Weiduan Zhuang, Shaowei Gu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2): 369-374.   DOI: 10.4103/1673-5374.377413
    摘要404)      PDF (1173KB)(210)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系统损伤,会导致持续的神经功能缺陷,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药物和康复疗法。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显著逆转神经功能障碍。最近,各种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已被运用于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这为治疗脊髓损伤开辟了新的无细胞疗法。单独使用细胞外囊泡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此次综述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最新的联

    https://orcid.org/0000-0002-3662-0290 (Shaowei Guo); https://orcid.org/0000-0003-0723-9447 (Weiduan Zhuang)

    创伤性脊髓损伤微循环中的靶向药物治疗
    Rongrong Wang, Jinzhu B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 35-42.   DOI: 10.4103/1673-5374.375304
    摘要321)      PDF (1014KB)(172)   

    创伤性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这些不良结果与脊髓损伤机制复杂、中枢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有限以及创伤性损伤形成的抑制环境密切相关。微循环障碍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多种治疗药物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创伤环境、减轻继发损伤或促进再生/修复。其中,脊髓微循环已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靶点,以微循环为靶点的药物干预可改善脊髓损伤的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这些药物靶向脊髓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对维持脊髓神经元、轴突和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综述就脊髓微循环在脊髓损伤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包括脊髓微循环的结构和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微循环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讨论,并对SCI后针对脊髓微循环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https://orcid.org/0000-0003-2284-782X (Jinzhu Bai)

    脊髓损伤中的轴突生长抑制剂及其受体:从生物学到临床翻译
    Sílvia Sousa Chambel, Célia Duarte Cruz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2): 2573-2581.   DOI: 10.4103/1673-5374.373674
    摘要169)      PDF (1006KB)(136)   
    https://orcid.org/0000-0001-8922-5713 (Célia Duarte Cruz) 
    线粒体功能障碍作为脊髓损伤的靶点: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Julieta Schmidt, Héctor Ramiro Quintá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161-2166.   DOI: 10.4103/1673-5374.369094
    摘要227)      PDF (901KB)(146)   
    https://orcid.org/0000-0002-2098-7346 (Héctor Ramiro Quintá) 
    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及经颅磁刺激抑制脊髓损伤铁死亡的作用
    Qi-Feng Song, Qian Cui, Ya-Shi Wang, Li-Xin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9): 1861-1868.   DOI: 10.4103/1673-5374.367838
    摘要135)      PDF (1301KB)(128)   

    脊髓损伤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复杂,目前治疗效果不理想。铁死亡是脊髓损伤后引起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治疗方法尚未能阻断其发生。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及经颅磁刺激具有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铁死亡来改善神经功能的潜力,具体机制可能包括重新激活铁死亡防御通路和/或抑制铁死亡发生的关键调控因子和/或抑制脊髓损伤后氧化还原反应等,具体主要涉及4条平行通路:(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谷胱甘肽(GSH)系统;(2)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泛醇(CoQH2)系统;(3)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CoQH2系统;(4)GTP环水解酶1(GCH1)-四氢生物蝶呤(BH4)系统。上述发现有望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手段。然而,此领域尚无具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仍迫切需要开展进一步实验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https://orcid.org/0000-0003-1421-9612 (Li-Xi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