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 2026, Vol. 21 ›› Issue (1): 39-56.doi: 10.4103/NRR.NRR-D-24-00810
Liping Shi1, 2, Shuyi Liu1, 2, Jialing Chen1, 2, Hong Wang1, 2, *, Zhengbo Wang1, 2, *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是创伤性脑损伤致残的主要原因,涉及复杂的多细胞级联反应。在继发性损伤中备受关注的小胶质细胞可在创伤性脑损伤时被激活。文章回顾了小胶质细胞的起源和分类,以及小胶质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阐述其其极化途径和靶向治疗药物。文章总结发现,调节促炎和抗炎小胶质细胞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如TLR4/NFκB、MAPK、JAK/STAT、PI3K/AKT、Notch和H MGB1等),可以减轻小胶质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文章还回顾了基于这些通路开发的药物和细胞替代疗法等策略。瑞舒伐他汀等炎症因子调节药物,已被证实能够促进抗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减轻TBI引起的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能力,已有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此外,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给药方法的发展,如结合新型生物材料、基因工程编辑、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疗法等,显著提高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体内的效率和治疗效果。然而,药物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策略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未来,新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和转录组分析的应用,将有助于此领域开展更多实验研究,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应用也有望加速小胶质细胞的极化途径治疗策略向临床的转化。
https://orcid.org/0000-0002-4717-5137 (Zhengb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