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生物活性材料促进视神经远距离再生以恢复视觉功能
    Kai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 160-160.   DOI: 10.4103/1673-5374.375326
    摘要63)      PDF (202KB)(51)   
    木钉急性穿透性损伤脊髓的延迟手术干预:病例报告
    James D. Guest, Zhuojing Luo, Yansheng Liu, Hongkun Gao, Dianchun Wang, Xiao-Ming Xu, Hui Z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2): 2781-2784.   DOI: 10.4103/1673-5374.373668
    摘要46)      PDF (854KB)(29)   

    木质物体造成的脊髓穿透性损伤较为罕见,其引发的感染和异物反应的发生率很高。文章报告了1例被一根削尖的棍子刺穿颈椎的男性病例。虽然最初是四肢瘫痪,但他迅速恢复了功能。尽管脊髓被刺穿,但手术切除时神经系统恶化的风险使患者不愿意同意手术。第3天的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水肿扩大,表明有进行性炎症。在受伤后第7天,患者出现了发烧和麻痹,血清炎症指标大幅上升,患者同意接受手术切除木质物体。文章讨论了与木头有关的管理、MRI结果的纵向演变、感染风险、手术风险和技术、炎症标志物及长期恢复,以及与低速中线脊髓损伤相关的令人惊讶的最小神经功能障碍。该患者的临床结果非常好。主要的教训是,木质穿透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很高的感染风险,手术切除脊髓应在伤后不久并在直视下进行。

    https://orcid.org/0000-0003-0931-0286 (James D. Guest)

    高剂量生物素不会促进髓鞘再生,也不会刺激再生神经中的丙二酰辅酶 A 合成
    Fabian Szepanowski, Rebecca D. Steubing, Cansu Güngör, Jaqueline Zipfel, Anne K. Mausberg, Christoph Kleinschnitz, Mark Stettne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7): 1623-1624.   DOI: 10.4103/1673-5374.361542
    摘要70)      PDF (493KB)(21)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机械转导机制
    Brenan Cullimore, Jackson Baumann, Christopher N. Rudzitis, Andrew O. Jo, Denisa Kirdajova, David Križaj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5): 1031-1032.   DOI: 10.4103/1673-5374.355758
    摘要72)      PDF (637KB)(70)   
    COVID-19的嗅觉丧失:失嗅症恢复模式不同的原因
    Abdul Mannan Bai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623-1624.   DOI: 10.4103/1673-5374.330625
    摘要205)      PDF (692KB)(49)   
    后门侵入:逆毒性可以解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中定向运动神经元死亡
    Randall D. McKinno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7): 1448-1448.   DOI: 10.4103/1673-5374.301037
    摘要45)      PDF (203KB)(60)   
    https://orcid.org/0000-0002-7539-9613
    (Randall D. McKinnon)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
    Yun-Juan Xie, Yi Chen, Hui-Xin Tan, Qi-Fan Guo, Benson Wui-Man Lau, Qiang G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6): 1168-1176.   DOI: 10.4103/1673-5374.300341
    摘要89)      PDF (659KB)(117)   
    主编的话
    Kwok-fai So, Xiao-Mi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0, (): 5-5.  
    摘要5)      PDF (71KB)(86)   
    Time flies! It has been 14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NRR). With your continued support, the journal now becomes one of the finest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Looking ahead to 2020, we thought it is a good time to share our thinking on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journal in the year to come.
    What does “Disruptive” mean? Thoughts on the NIH SCI 2020 meeting
    Vance P. Lemmo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9, 14 (9): 1527-1529.   DOI: 10.4103/1673-5374.255969
    摘要75)      PDF (621KB)(179)   

    orcid: 0000-0003-3550-7576 (Vance P. Lemmon)

    存活和免疫介导的神经可塑性疾病中的线粒体自噬
    Ian James Martin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9, 14 (4): 735-735.   DOI: 10.4103/1673-5374.247482
    摘要97)      PDF (168KB)(185)   

    orcid: 0000-0002-2390-1501 (Ian James Martins)

    主编的话
    Kwok-fai So, Xiao-Mi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9, 14 (1): 5-6.  
    摘要76)      PDF (187KB)(191)   

    In the past 11 year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NRR) has evolved to become a frequent-ly cited journal in the field, receiving an impact factor that reflects the dedication and expertise of our editors and reviewers. In 2017, the jour-nal received an Impact Factor of 2.234, placing it in quartile 3 of neuroscience journals. We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all contributors who have made this success possi-ble: our Editorial Board team, who always have supported and helped the journal’s maturation; our reviewers, who have provided thoughtful critiques in a timely manner; our readers, who have deemed NRR papers to be of high enough quality to be cited; and last, but most certainly not the least, our authors, who have chosen to submit their excellent articles to NRR. We would like to report to all of you on our achievements in 2018 and our expectations for the coming year of 2019.

     生物钟:神经障碍治疗的未来
    Sagar Gaikwad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8, 13 (3): 567-568.   DOI: 10.4103/1673-5374.228764
    摘要112)      PDF (838KB)(144)   

    orcid: 0000-0003-0240-1357 (Sagar Gaikwad)

    主编的话
    Kwok-fai So, Xiao-Mi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8, 13 (1): 5-6.  
    摘要138)      PDF (730KB)(489)   
    稿约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8, 13 (1): 163-168.  
    摘要100)      PDF (248KB)(234)   
    柚皮苷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退变的延缓作用
    Sang Ryong Kim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8): 1375-1376.   DOI: 10.4103/1673-5374.213694
    摘要98)      PDF (131KB)(294)   

    orcid: 0000-0003-0299-1613 (Sang Ryong Kim)

    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Xiao Fan, Jin-zhao Wang, Xiao-min Lin, Li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5): 815-825.   DOI: 10.4103/1673-5374.206653
    摘要198)      PDF (569KB)(365)   

     

    目的: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立时至2016年7月。
    资料选择:选择干细胞移植和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①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分级诊断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②脊髓损伤患者只接受干细胞移植或干细胞移植联合康复治疗;③结局指标包括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感觉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排尿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和不良事件的1条或多条;④排除病例为伴有其他并发症的研究、未能找到全文的研究以及动物实验。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试验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局评价指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运动评分、轻触觉评分、刺觉评分、损伤评级改善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残留尿量和不良事件。
    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脊髓损伤患者共377例。总体评价试验研究质量相对不高,其中4项研究未详细说明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2项研究未详细说明是否对评价者实施盲法,2项研究未对评价者实施盲法,1项研究未详细说明病例脱落情况,4项研究存在选择性报告情况。与康复治疗相比,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轻触觉评分(OR=3.43, 95%Cl:0.01-6.86, P=0.05),下肢刺觉评分(OR=3.93, 95%Cl:0.74-7.12,P=0.02),AIS评级改善率(RR=2.95, 95%Cl:1.64 -5.29, P=0.0003),显著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残留尿量(OR= -8.10, 95%Cl:-15.09- -1.10,P=0.02),但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OR=1.89, 95%Cl:-0.25-4.03, P=0.08)和ADL评分(OR=1.12,95%Cl:-1.17-4.04,P=0.45)无明显改善。此外,干细胞移植治疗可造成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RR=14.49, 95%Cl:5.34-34.08, P <0.00001),但均可在短时间内缓解。

    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虽然可出现一些轻微的、暂时性的不良反应,但安全性较好;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和膀胱功能,其原因可能与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的干细胞可促进脊髓修复和轴突再髓鞘化有关。作者认为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

    ORCID:0000-0003-1034-1821(Li Zhang)

    眶内电针治疗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Ling-yun Zhou, Xue-mei Li, Tie-juan Liu, Xiao-jie Ji, Ming Zhao, Chang Su, Ji-chao Liu, Jiang-yun Su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5): 826-830.   DOI: 10.4103/1673-5374.206654
    摘要160)      PDF (234KB)(624)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目前治疗效果尚不明确。针刺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有一定疗效,但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来验证。我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验证眶内电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试验预计纳入60例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与眶内电针治疗,连续6周后观察治疗有效率变化。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后分别进行检测患者复视角度,眼球移动距离、视力、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患者的结局指标再次进行随访。本项目已于2015年1月16日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网站注册(注册号:ChiCTR-IPR-15005836)。试验已通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伦理批准号:201452)。试验将遵循世界医学大会修订版赫尔辛基声明。所有受试者均需对试验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们希望通过此试验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依据。

    ORCID:0000-0001-6659-3839(Ling-yun Zhou)

    合募配穴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枢响应机制: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Shuai Yin, Yuan Chen, Du Lei, Rui-rui Sun, Ting-ting Ma, Pei-min Feng, Zhao-xuan He, Xue-ling Suo, Pei-hong Ma1, Yu-zhu Qu, Ke Qiu, Miao-miao Jing, Qi-yong Gong, Fan-rong Liang, Jiao Chen, Fang Z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5): 831-840.   DOI: 10.4103/1673-5374.206655
    摘要225)      PDF (456KB)(670)   

    针灸广泛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且临床效果满意。研究显示合募配穴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协同作用,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随机对照平行临床试验,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枢响应机制进行分析。招募105例符合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等分为合募配穴组、下合穴组及募穴组,分别刺激足三里和/或中脘,均在4周内接受20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针刺深度1-2寸,捻转90°-180°,提插0.3-0.5cm,刺激的频率为60-90次/min,刺激10min留针30min。在治疗前及针灸治疗20次后进行磁共振扫描。主要观察指标以尼平消化不良指评价治疗前及针灸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及针灸治疗10次及20次后以利兹消化不良问卷评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目测类比评分及针感和针刺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做治疗效果的转化评价。试验结果可揭示合募配穴与单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枢响应差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已于2015-05-13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IOR-15006402)。

     ORCID:0000-0001-8518-9268(Fan-rong Liang);0000-0003-2774-7174(Jiao Chen)

    更正
    Mikel Sánchez, Ane Garate, Diego Delgado, Sabino Padill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3): 338-338.   DOI: 10.4103/1673-5374.202914
    摘要87)      PDF (171KB)(277)   
    聚乙二醇融合技术修复损伤颈髓后轴突再生长的免疫组化证据
    C-Yoon Kim, Hanseul Oh, Xiaoping Ren, Sergio Canaver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1): 149-150.   DOI: 10.4103/1673-5374.199014
    摘要189)      PDF (401KB)(343)   

     

    目前得到的公识的是严重的脊髓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瘫痪。最近有研究者提出一项脊髓融合研究方案,其中涉及的脊髓损伤是急性可控、锐器横断伤,这种损伤并不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临床中大多数脊髓损伤是由于机械性作用、出血、瘢痕和囊肿所致。早在1963年神经外科医生Freeman就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脊髓横断伤后数月,损伤动物的运动功能会缓慢恢复,更重要的是银染结果显示,大量正在生长的轴突连接了断端,且这种恢复可在融合剂的作用下加速。我们用手术刀片切断小鼠颈髓,然后用细胞膜融合剂PEG对脊髓断面进行融合。术后4周小鼠运动功能出现恢复,然后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透射电镜对小鼠损伤颈髓融合部位进行观察,发现有神经发芽现象。发芽神经元主要定位于lamina VIII层,该层是小鼠颈髓固有神经元聚集之地。

    ORCID:0000-0003-1199-8024 (C-Yoon Kim)

    更正:多位点脊髓刺激增加瘫痪后运动功能恢复
    Prithvi K. Shah, Yury Gerasimenk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7, 12 (1): 161-162.   DOI: 10.4103/1673-5374.199010
    摘要101)      PDF (496KB)(366)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和康复医学工程师基础研究表明,采用功能电刺激(FES)可以恢复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学系Prithvi Shah助理教授研发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脊髓网络精密多位点电子刺激技术方法、先进的皮层信号处理技术和神经解码技术,以及3大技术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人体脊髓网络专门的神经义肢界面、适合长期植入电子刺激信号的多位点。技术方法还需同先进的微电子实时处理技术、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可编程优化技术和嵌入式高效储能技术相结合,最终实施志愿者的人体临床试验。

    ORCID:0000-0001-6351-842X (Prithvi K. Shah)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有希望的临床结局就在前方?
    Adrija Hajra, Dhrubajyoti Bandyopadhyay, Shyamal Kumar Hajr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6, 11 (5): 856-856.   DOI: 10.4103/1673-5374.182715
    摘要159)      PDF (127KB)(434)   

    用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诊断和治疗的神经干细胞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其临床有效性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预临床研究已证实,神经营养因子可提高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的存活。一项临床I/2期临床试验应用鞘内和静脉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4例多发性硬化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治疗后6-25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结局良好,无明显副作用。另一项开放性临床试验,给予6例早期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肌肉注射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基质干细胞,另6例处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进展期的患者给予鞘内注射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基质干细胞。在试验第二阶段,给予14例早期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肌肉注射和鞘内注射自体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基质干细胞。试验结局显示,肌肉和鞘内注射自体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基质干细胞有安全性。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在一项已注册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必将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临床治疗取得令人期待的结局。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6, 11 (1): 180-184.  
    摘要291)      PDF (262KB)(1000)   
    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的神经保护作用
    Ai-ping Xi, Zhong-xin Xu, Feng-li Liu, Yan-li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5, 10 (8): 1343-1344.   DOI: 10.4103/1673-5374.162950
    摘要249)      PDF (147KB)(600)   

    神经节苷脂是一类含唾液酸的糖鞘脂,与细胞间粘附及信号传导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在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神经节苷脂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将会得到进一步阐明,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研究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为神经节苷脂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新的前景。

     神经损伤后修复保护再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远程医疗及数字化管理
    Weijun Zhu, Yunkai Zhai, Dongxu Sun, Jie Zh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4, 9 (16): 1567-1568.   DOI: 10.4103/1673-5374.139484
    摘要186)      PDF (127KB)(595)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Viroj Wiwanitkit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4, 9 (12): 1248-1248.   DOI: 10.4103/1673-5374.135320
    摘要190)      PDF (94KB)(568)   
    黄芩苷可抑制硫酸粘杆菌素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
    Hong Jiang, Pengfei Lv, Jichang Li, Hongjun Wang, Tiezhong Zhou, Yingzi Liu, Wei L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3, 8 (28): 2597-2604.   DOI: 10.3969/j.issn.1673-5374.2013.28.001
    摘要182)      PDF (332KB)(1576)   

    鉴于干燥的黄芩根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凋亡,我们假设黄芩苷可抑制硫酸粘杆菌素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实验首先以62.5–500 μg/mL硫酸粘杆菌素孵育PC12细胞24h,发现该剂量范围的硫酸粘杆菌素能够诱导PC12细胞凋亡,且细胞中Caspase-3、乳酸脱氢酶和自由基含量呈现剂量依赖性升高。然后将PC12细胞以25,50,100 μg/mL黄芩苷预处理,再经125μg/mL硫酸粘杆菌素诱导,此时细胞形态明显改观,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中Caspase-3及乳酸脱氢酶和自由基含量显著降低。结果提示黄芩苷通过抑制自由基损伤、减少caspase-3表达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抑制硫酸粘菌素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抑制硫酸粘杆菌素神经毒性的作用。

    传统中药丹皮酚抑制炎症介导的神经毒性
    Kyong Nyon Nam, Byung-Cheol Woo, Sang-Kwan Moon, Seong-Uk Park, Joo-young Park, Jae-Woong Hwang, Hyung-Sup Bae, Chang-Nam Ko, Eunjoo Hwang Le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3, 8 (18): 1637-1643.   DOI: 10.3969/j.issn.1673-5374.2013.18.001
    摘要213)      PDF (265KB)(1639)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释放多种促炎和神经毒性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造成威胁。提取自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的丹皮酚有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为了解丹皮酚对炎症诱导的神经毒性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效应。我们用脂多糖刺激大鼠大脑海马脑片和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在进行脂多糖刺激前,先以丹皮酚干预30min。结果发现:(1)在海马脑片中,丹皮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海马细胞死亡和一氧化氮产物和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2)在小胶质细胞中,丹皮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结果说明丹皮酚能对炎症诱导的神经毒性产生抑制效应。

    中药银杏叶提取物EGb761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Jiwei Wang, Wen Chen, Yuliang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3, 8 (18): 1655-1662.   DOI: 10.3969/j.issn.1673-5374.2013.18.003
    摘要246)      PDF (144KB)(1750)   

    有研究报道中药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可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在一定时间内可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室管膜下区和癫痫幼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但能否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尚不清楚。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后7d,给予其EGb761 50mg/(kg.d) 灌胃。在造模后15d,1,2,4个月时,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以BrdU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脑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在各时间点,EGb761治疗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逃逸潜伏期较未给药组血管性痴呆大鼠明显缩短,脑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的BrdU阳性细胞计数无论在增殖数量、增殖强度和持续时间上,都明显优于未给药组大鼠,尤以室管膜下区增殖更明显。这些结果提示,EGb761能促进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显著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

    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系统评价
    Mason Chin Pang Leung, Ka Keung Yip, Chung Tsung Lam, Ka Shun Lam, Wai Lau, Wing Lam Yu, Amethyst King Man Leung, Kwok-fai S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3, 8 (18): 1673-1684.   DOI: 10.3969/j.issn.1673-5374.2013.18.005
    摘要236)      PDF (181KB)(954)   

    背景:针灸已被用于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针灸作为一种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支持或反对的临床证据。本评论还讨论了可连结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的拟议机制。
    方法:文献检索使用PolyUone搜索从成立以来至2013年1月的数据,使用全文本检索,检索语言为英语。使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级别(2009年3月)检查证据分级。
    结果: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3项人类研究,9项动物研究。证据分级从1b级到5级不等。
    结论:大部分动物研究表明,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人类研究的结果显示并不一致。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确定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最佳疗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