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脑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运动和神经功能
    Si-Si Li, Xu-Yun Hua, Mou-Xiong Zheng, Jia-Jia Wu, Zhen-Zhen Ma, Xiang-Xin Xing, Jie Ma, Chun-Lei Shan, Jian-Gua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45-1555.   DOI: 10.4103/1673-5374.330617
    摘要253)      PDF (80237KB)(53)   

    电针已被广泛用于促进脑卒中的功能恢复,但其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仍知之甚少。实验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大鼠进行足三里(ST36)和曲池(LI11)进行电针刺激后发现,电针能有效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TrkB以及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突触后致密蛋白95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显著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可塑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髓鞘相关抑制因子Nogo-A及NgR的表达。而TrkB抑制剂ANA-12则能减弱电针的治疗效果。综上表明,电针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rkB信号通路实现的。实验于2020年1月10日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ZSHUTCM200110002)。

    https://orcid.org/0000-0003-0601-3403 (Jian-Guang Xu)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fibulin-1
    Bo Chen, Li Song, Juan Yang, Wei-Ying Zhou, Yuan-Yuan Cheng, Yu-Jie L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3): 587-593.   DOI: 10.4103/1673-5374.347740
    摘要243)      PDF (9660KB)(66)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前驱症状。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和局限于传统的诊断方法,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被延迟诊断。外泌体在细胞与细胞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旨在确定血清外泌体候选蛋白在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研究通过对比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血清外泌体水平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中血清外泌体浓度较高且直径较小。接着比较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外泌体差异蛋白,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fibulin-1表达增高,且较高水平的外泌体fibulin-1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较低的认知能力相关。这些表明血清外泌体fibulin-1可能是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http://orcid.org/0000-0002-6006-1791 (Yu-Jie Lai)

    新冠肺炎幸存者脑低频波动幅度变化:一项为期1年的观察性队列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Yan-Yao Du, Wei Zhao, Xiang-Lin Zhou, Mu Zeng, Dan-Hui Yang, Xing-Zhi Xie, Si-Hong Huang, Ying-Jia Jiang, Wen-Han Yang, Hu Guo, Hui Sun, Ji-Yang Liu, Ping Liu, Zhi-Guo Zhou, Hong Luo, Ju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76-1581.   DOI: 10.4103/1673-5374.327361
    摘要241)      PDF (821KB)(68)   

    短期随访已证实新冠肺炎幸存者存在焦虑、抑郁以及大脑微观结构方面的变化,但新冠肺炎后是否有长期的影响尚不可知。因此此次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2例新冠肺炎幸存者(8男11女,年龄54.210±8.696岁)住院与随访1年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出院1年后,疲劳和肌痛仍然很常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失眠变得更为明显。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显示,与29名健康对照者(7男18女,年龄50.480±11.576岁)相比,随访1年时新冠肺炎幸存者大脑左中央前回、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岛叶、海马、海马旁回、梭状回、中央后回、顶叶下角回、缘上回,角回、丘脑、颞中回、颞下回、尾状核和壳核的低频振幅明显增加。且新冠肺炎幸存者大脑左侧尾状核的低频振幅值与康复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且左侧中央前回的低频振幅值也与住院期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长期随访结果提示,新冠肺炎幸存者与情绪和睡眠调节相关的脑区存在低频波动幅度的变化,可能有助于了解新冠病毒相关神经精神后遗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于2020年3月19日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S004)。

    https://orcid.org/0000-0002-7851-6782 (Jun Liu); https://orcid.org/0000-0002-9501-651X (Hong Luo); https://orcid.org/0000-0002-7621-7156 (Zhi-Guo Zhou)

    泛死亡是否存在于脑缺血性损伤中?源自细胞和啮齿动物实验的证据挖掘
    Wei-Tao Yan, Yan-Di Yang, Xi-Min Hu, Wen-Ya Ning, Lyu-Shuang Liao, Shuang Lu, Wen-Juan Zhao, Qi Zhang, Kun Xi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61-1768.   DOI: 10.4103/1673-5374.331539
    摘要232)      PDF (1180KB)(193)   

    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提出了泛死亡的概念,认为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可共同构成泛死亡,三者可同时受到多分子复合体PANoptosome的调控。这些有关泛死亡的新发现为可调节性细胞死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即不同类型的可调节性细胞死亡可能同时被干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即泛死亡是否也存在于其他疾病中?为研究这一问题,研究选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研究对象,从数据库中收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的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方法获取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泛死亡的可能。在模拟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模型中,同时存在细胞焦亡、凋亡和程序性坏死,且这种现象在不同的传代细胞系或原代神经元中都广泛存在。同时,在大鼠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也存在细胞焦亡、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发生的证据。这证明了泛死亡可能存在于缺血性脑损伤,并预示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细胞的泛死亡有可能参与了各种疾病的调控。

    https://orcid.org/0000-0002-3103-6028 (Kun Xiong); https://orcid.org/0000-0001-6300-6491 (Qi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2561-9673 (Wei-Tao Yan)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
    Ting-Ting Li, Qiang Wan, Xin Zhang, Yuan Xiao, Li-Ying Sun, Yu-Rong Zhang, Xiang-Nan Liu, Wan-Chao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991-1997.   DOI: 10.4103/1673-5374.335162
    摘要231)      PDF (2839KB)(62)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加重脑卒中。有证据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调节炎症反应,因此作者假设其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实验首先连续4周高脂肪饮食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而后以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在再灌注前15min以及再灌注后20和44h经皮后侧入路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虽不能降低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血糖水平,但可以降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以及脑含水量,同时可有效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以及28d生存率,并可抑制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以及血浆中的炎症反应。但是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前5min注射Toll样受体4激动剂脂多糖可抑制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而注射Toll样受体4抑制剂TAK242则无此效果。同时实验还发现晚上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没有积极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方法,其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其作用,且其效果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

    https://orcid.org/0000-0001-9964-9528 (Wan-Chao Yan)

    枸杞多糖干预青少年阈下抑郁: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期结果分析
    Xiaoyue Li, Xuan Mo, Tao Liu, Robin Shao, Kayla Teopiz, Roger S. McIntyre, Kwok-Fai So, Kangguang L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82-1587.   DOI: 10.4103/1673-5374.330618
    摘要226)      PDF (588KB)(113)   

    阈下抑郁是青少年发展成重度抑郁高风险的综合征。从中药枸杞中提取的枸杞多糖已在神经和精神疾病的临床前模型中展示出抗氧化和抗炎特性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然而,枸杞多糖对阈下抑郁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检验枸杞多糖对阈下抑郁青少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此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招募了阈下抑郁青少年29名,参与者符合条件并随机分配到枸杞多糖组(n=15,3男12女,年龄15.13±2.17岁)或安慰剂组(n=14,2男12女,年龄15±1.71岁),随机接受每天300mg的枸杞多糖或安慰剂,连续治疗6周。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枸杞多糖干预的受试者在第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总分下降幅度更大,缓解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总分≤7)更高。两组以贝克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接近,且均未报告与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提示,枸杞多糖可减轻青少年阈下抑郁症状,且耐受性良好,无不良事件。研究仍在收集更多数据,继续评估枸杞多糖的抗抑郁作用,以便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试验于2019年4月3日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L2019-09),并于2019年7月25日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4032795)。

    https://orcid.org/0000-0003-4027-5554 (Kangguang Lin); https://orcid.org/0000-0003-4039-4246 (Kwok-Fai So)

    M2型巨噬细胞可调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纤维瘢痕的形成
    Jia-Gui Huang, Jiang-Xia Ren, Yue Chen, Ming-Fen Tian, Li Zhou, Jun Wen, Xiao-Song Song, You-Lin Wu, Qing-Huan Yang, Pei-Ran Jiang, Jia-Ni Wang, Qin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208-2218.   DOI: 10.4103/1673-5374.368299
    摘要226)      PDF (17825KB)(124)   

    中枢神经系统纤维化瘢痕具有抑制轴突再生和促进修复的双重作用,然而对于其形成以及调节机制,尚知之甚少。M2巨噬细胞可调节心脏、肺脏、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纤维化瘢痕的形成,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实验首先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诱导的脑缺血大鼠模型中发现,损伤早期(14d内)缺血核心中出现纤维化形成以及大量巨噬细胞浸润,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耗竭循环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会减弱纤维化瘢痕的形成。此外证实白细胞介素4诱导的M2巨噬细胞能参与缺血损伤后纤维化的形成。同时,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在体外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生成。进一步药理学和遗传学结果显示,M2巨噬细胞分泌的Shh蛋白可在体内外通过介导纤维相关调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分泌,促进纤维化的形成。同时,白细胞介素4诱导的M2巨噬细胞源性Shh信号可促进大鼠缺血核心区的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和梗死体积,且这些神经保护作用是与纤维化瘢痕形成相向而行的。综上,靶向巨噬细胞的白细胞介素4/Shh/转化生长因子β1轴调节纤维瘢痕的形成将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4040-1661 (Qin Yang) 

    尿石素A可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元凋亡
    Qiu-Yuan Gong, Lin Cai, Yao Jing, Wei Wang, Dian-Xu Yang, Shi-Wen Chen, Heng-Li Ti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2007-2013.   DOI: 10.4103/1673-5374.335163
    摘要197)      PDF (2816KB)(85)   

    尿石素A是一种天然代谢物,由石榴、浆果和坚果等食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产生。最近有研究表明,尿石素A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出血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仍然未知。实验以控制性脑皮质撞击建立成年C57BL/6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而后立即腹腔注射尿石素A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尿石素A可明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脑水肿,增加损伤皮质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皮质神经元自噬标志物LC3和p62的阳性反应,降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因子Akt和mTOR以及神经炎症相关的Akt/IKK/NFκB信号通路调节因子IKKα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损伤皮质中神经元凋亡,且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结果显示,尿石素A可能成为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候选药物,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和Akt/IKK/NFκB信号通路减弱神经炎症以及增强自噬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5461-8445 (Qiu-Yuan Go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087-4948 (Lin Cai); 
    https://orcid.org/0000-0003-0525-503X (Heng-Li Tian); https://orcid.org/0000-0002-1088-8352 (Shi-Wei Chen)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0例1年随机对照试验
    Jia-Ni Li, Chen-Chen Xie, Chang-Qing Li, Gui-Fang Zhang, Hao Tang, Chuan-Na Jin, Jing-Xi Ma, Lan Wen, Ke-Ming Zhang, Ling-Chuan N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809-1813.   DOI: 10.4103/1673-5374.332155
    摘要196)      PDF (690KB)(155)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经皮刺激迷走神经耳旁支的脑卒中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目前仅有小样本研究观察了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干预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此次实际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于 2018 年 11 月至 2020 年 3 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招募60例年龄在18-80岁的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接受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或假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发现,与接受假刺激的患者相比,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和情绪状态,且无明显副作用。这一结果表明,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https://orcid.org/0000-0003-0574-241X (Ling-Chuan Niu)

    神经-血管单元模型:在三维微流体环境中实现人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分化
    Wen-Juan Wei, Ya-Chen Wang, Xin Guan, Wei-Gong Chen, Jing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60-2266.   DOI: 10.4103/1673-5374.337050
    摘要188)      PDF (5743KB)(112)   

    既往的细胞学研究主要依赖于简单的单层细胞培养方式,不仅难以反映人体内组织器官复杂的功能特点,更加难以反映人体组织器官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真实响应。而微流控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筛选、精确操控流体速度、细胞消耗量少、可实现长期培养、高度整合等优点,实验将集成化、微量化的微流控技术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相结合,于一个模块化的微加工芯片上实现神经-血管单元的显著特征,构建由人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具有功能的微血管屏障组成的体外功能化神经-血管单元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多层垂直的神经模块和血管模块叠加而成,二者分别连接有注射泵,提供了可控的细胞接种和物质传输条件,同时模拟了缺血缺氧损伤和体内循环系统中的炎症因子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内神经组织的过程。这一体外功能化神经-血管单元模型可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潜在治疗靶点的筛选以及新药研发等提供条件。

    https://orcid.org/0000-0002-0493-296X (Jing Liu)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炎症
    Liang Wen, Ya-Dong Wang, Dong-Feng Shen, Pei-Dong Zheng, Meng-Di Tu, Wen-Dong You, Yuan-Run Zhu, Hao Wang, Jun-Feng Feng, Xiao-Feng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2): 2717-2724.   DOI: 10.4103/1673-5374.339489
    摘要185)      PDF (5958KB)(182)   

    有研究认为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来抑制神经炎症并促进神经修复。然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为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神经炎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实验首先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均能促进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极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体内实验发现尾静脉注射外泌体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皮质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抑制神经炎症,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转化。然后通过微小RNA测序筛选出部分与神经炎症相关的微小RNA并进行验证,发现microRNA-181b 似乎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最后以慢病毒调控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脑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发现miR181b过表达可有效降低脑外伤后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反应,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转化,且白细胞介素10/STAT3通路在此过程被激活。上述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炎症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含有的miR181b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0/STAT3通路来实现的。

    https://orcid.org/0000-0003-0994-5118 (Xiao-Feng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0981-7717 (Ya-Dong Wang)

    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保护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Li-Dong Deng, Lin Qi, Qian Suo, Sheng-Ju Wu, Muyassar Mamtilahun, Ru-Bing Shi, Ze Liu, Jun-Feng Sun, Yao-Hui Tang, Zhi-Jun Zhang, Guo-Yuan Yang, Ji-Xian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2058-2063.   DOI: 10.4103/1673-5374.335158
    摘要184)      PDF (2710KB)(119)   

    血脑屏障的破坏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水肿和神经细胞死亡的关键。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显示出神经调节和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经颅聚焦超声刺激是否能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仍是未知数。为此,实验应用低强度和低频率(0.5 MHz)的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干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小鼠。结果发现,闭塞后2,4或8h,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减小了水肿体积,改善了小鼠的神经行为表现,增强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减少IgG的渗漏,并减少了缺血大脑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减少紧密连接的降解)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为保护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https://orcid.org/0000-0003-4194-8175 (Guo-Yuan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3660-3175 (Ji-Xian Wang)

    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精确分类:从宏观血流到微观线粒体的变化
    Ding-Ding Yang, Xiang-Dong Wan, An-Di Chen, Zi-Qian Yan, Yi-Fan Lu, Jun-Chen Liu, Ya-Zhou Wang, Jing Wang, Yan Zhao, Sheng-Xi Wu, Guo-Hong C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268-2277.   DOI: 10.4103/1673-5374.369125
    摘要180)      PDF (9230KB)(68)   

    目前,控制性脑皮质撞击(CCI)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建立创伤性脑损伤(TBI)动物模型的方法。中度和重度脑损伤的推荐撞击深度分别为1和>2mm;然而,这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和基本机制还没有得到证实。实验旨在了解3,4,5 m/s的损伤速度下,1和2 mm的不同损伤参数下的脑血流变化、皮质损伤程度以及运动功能的差异,以及在急性期(7天)和慢性期(30天)的功能变化和线粒体损伤。结果显示,1毫米组受伤区域的脑血流明显增加,脑组织肿胀和隆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大规模渗出。2 mm组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失,伤后24h内存在脑血管痉挛闭塞。2mm组小鼠在伤后7d出现了明显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30d后,2mm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而认知功能障碍仍然存在。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显示,与1 mm组相比,2 mm组有更严重的铁死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线粒体的形态学变化显示,伤后7天两组的线粒体收缩,空泡变大;伤后30天,1 mm组的线粒体变大,而2 mm组的空泡仍然扩大。进一步分析不同组别中线粒体亚群的比例发现模型小鼠在不同时期的线粒体组成模式不同,说明不同TBI损伤程度的差异可能反映在线粒体的微观变化上。总之,实验结果为TBI的准确分类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进一步建立标准动物模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评估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1-7511-7420 (Guo-Hong Cai); https://orcid.org/0000-0002-3210-9567 (Sheng-Xi Wu); https://orcid.org/0000-0002-0638-4741 (Yan Zhao)

    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纳米级载体向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递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Zhi-Han Zhu, Feng Jia, Waqas Ahmed, Gui-Long Zhang, Hong Wang, Chao-Qun Lin, Wang-Hao Chen, Lu-Kui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2): 404-409.   DOI: 10.4103/1673-5374.346466
    摘要179)      PDF (4785KB)(70)   

    作者既往的研究证明了人类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hNSC-Exo)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实验进一步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染至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中,以构建工程外泌体(BDNF-hNSC-Exo),并比较其与hNSC-Exo的效果。体外实验显示,在H2O2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BDNF-hNSC-Exo明显增强了细胞的生存能力。体内实验显示,BDNF-hNSC-Exo不仅明显抑制了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且还促进了体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这些结果表明,BDNF能明显改善神经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的功能。我们的研究可能阐明其他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8075-8369 (Lu-Kui Chen)

    microRNA-455-5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炎症
    Jian-Song Zhang, Pin-Pin Hou, Shuai Shao, Anatol Manaenko, Zhi-Peng Xiao, Yan Chen, Bing Zhao, Feng Jia, Xiao-Hua Zhang, Qi-Yong Mei, Qin 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69-1775.   DOI: 10.4103/1673-5374.332154
    摘要178)      PDF (2493KB)(136)   

    神经炎症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miR-455-5p在缺血性卒中后下调,因而被认为是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然而,尚未评估miR-455-5p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实验以缺血后神经元以大脑中动脉闭塞1h并再灌注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与损伤前2h或损伤后1和1h脑室注射miR-455-5p类似物Agomir-455-5p、抑制剂antagomir-455-5p或其阴性对照。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可降低小鼠脑组织和外周血中miR-455-5p的表达。agomir-455-5p预处理可增加大脑中miR-455-5p的水平,减少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进一步以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暴露于氧糖剥夺环境3h,再复氧21h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探索及作用机制,发现microRNA-455-5p的有益作用至少部分是在mRNA和蛋白水平方面可降低C-C趋化因子受体5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素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而实现的。实验结果提示miR-455-5p是一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且其可通过抑制C-C 趋化因子受体 5表达,减少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2-2270-8822 (Qin Hu)

    BrdU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一项意外发现
    Tao Wang, Jian-Cheng Liao, Xu Wang, Qing-Song Wang, Kai-Ying Wan, Yi-Yi Yang, Qing He, Jia-Xuan Zhang, Gong Chen, We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26-1534.   DOI: 10.4103/1673-5374.325747
    摘要177)      PDF (8727KB)(58)   

    BrdU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可在细胞周期的S期插入复制的DNA分子中,可在胚胎和成年神经发生的命运映射的研究中识别新生神经元,但有报道显示其对神经干细胞及其后代有副作用。体内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是一种直接将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来产生新生神经元的新方法。BrdU标记已被用于追踪星形胶质细胞转化的神经元,但其是否对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有不良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在此使用BrdU标记缺血性损伤后分裂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以NeuroD1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结果发现在小鼠皮质中NeuroD1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过程中,BrdU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减少。尽管大多数NeuroD1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被转分化为神经元,但令人惊讶的是,BrdU标记的神经元却很少。为排除由缺血性损伤引起的这种BrdU抑制的可能性,在存在或不存在BrdU的情况下培养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中过表达NeuroD1,以进一步进行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研究。令人惊讶的是,与无BrdU组相比,BrdU组的转分化率明显降低,且转分化的神经元数量更少。这些结果说明BrdU对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未来的转分化研究需谨慎使用这种传统的BrdU标记法,以免错误解读实验结果。实验于2018年3月30日经暨南大学IACUC批准(体内实验批准号为IACUC-20180330-06,体外实验批准号为IACUC-20180319-05)。

    https://orcid.org/0000-0002-4632-5754 (Wen Li); https://orcid.org/0000-0002-1857-3670 (Gong Chen)

    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的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
    Xiao-Xia Fang, Fen-Fen Xu, Zhan Liu, Bei-Bei Cao, Yi-Hua Qiu, Yu-Ping P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2): 2771-2777.   DOI: 10.4103/1673-5374.339490
    摘要174)      PDF (3404KB)(98)   

    既往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7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促炎因子,但其在糖尿病脑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实验通过白细胞介素17A敲除小鼠与转基因糖尿病模型Ins2Akita (Akita)杂交获得了白细胞介素17A敲除的糖尿病脑病小鼠模型。通过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发现,糖尿病脑病小鼠血清、脑脊液和海马中白细胞介素17A水平增加,且认知能力下降,海马神经元丢失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同时血清和海马中炎症因子表达增加,而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小鼠上述表现。提示白细胞介素17A参与糖尿病脑病病理过程,且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的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

    https://orcid.org/0000-0001-5018-9575 (Yi-Hua Qiu)

    缓激肽可保护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海马神经元
    Shi-Rong Lin, Qing-Ming Lin, Yu-Jia Lin, Xin Qian, Xiao-Ping Wang, Zheng Gong, Feng Chen, Bin S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32-2237.   DOI: 10.4103/1673-5374.337049
    摘要160)      PDF (6075KB)(69)   

    缓激肽是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中的活性物质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心脏和神经方面的保护作用;同时作者前期研究也显示缓激肽对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实验采用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大鼠模型,而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恢复自主循环,48h后腹腔注射150 μg/kg缓激肽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缓激肽可有效促进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海马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抑制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LC3以及NBR1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影响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剂复合物C可明显抑制缓激肽对恢复自主循环大鼠自噬的激活作用,加重恢复自主循环的损伤,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雷帕霉素则可通过刺激自噬促进缓激肽对恢复自主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缓激肽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实现对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引起脑损伤的神经保护。

    https://orcid.org/0000-0001-9959-482X (Shi-Rong Lin)

    马拉维罗抑制神经炎症和星形细胞激活促进创伤性脑损伤的恢复
    Xi-Lei Liu, Dong-Dong Sun, Mu-Tian Zheng, Xiao-Tian Li, Han-Hong Niu, Lan Zhang, Zi-Wei Zhou, Hong-Tao Rong, Yi Wang, Ji-Wei Wang, Gui-Li Yang, Xiao Liu, Fang-Lian Chen, Yuan Zhou, Shu Zhang, Jian-Ning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 141-149.   DOI: 10.4103/1673-5374.344829
    摘要151)      PDF (19180KB)(76)   

    神经炎症和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的炎症体在创伤性脑损伤的初始损伤后的二次组织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马拉维罗,一种C-C趋化因子受体5型(CCR5)拮抗剂,已被视为许多神经炎症疾病的新治疗策略。为进一步了解马拉维罗对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影响。实验发现Maraviroc干预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模型可以调控小胶质细胞从M1型(促炎)向M2型(抑炎)转化,同时减少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创伤灶周围浸润。紧接着,他们证实了Maraviroc可以抑制HMGB1/NFκB通路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减少下游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抑制创伤性脑损伤 神经炎症。此外,他们发现Maraviroc可以抑制神经毒性A1型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了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这些结果表明,马拉维罗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应用方面具有潜力, C-C趋化因子受体5型也可能是此类损伤的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2-4055-9947 (Yuan Zhou); https://orcid.org/0000-0003-3627-863X (Shu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290-0994 (Jian-Ning Zhang)

    射线损害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放电及突触可塑性
    Min-Yi Wu, Wen-Jun Zou, Pei Yu, Yuhua Yang, Shao-Jian Li, Qiang Liu, Jiatian Xie, Si-Qi Chen, Wei-Jye Lin, Yamei T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53-2259.   DOI: 10.4103/1673-5374.336875
    摘要150)      PDF (2247KB)(61)   

    脑部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接受放疗的患者常出现认知障碍。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功能障碍在射线引起的海马神经发生缺陷或神经炎症引起的认知障碍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射线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适应的长期影响尚知之甚少。因此实验对成年小鼠实施持续10min的强度为3Gy/min的单次辐射,3个月后可见小鼠出现认知障碍,且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尖峰放电以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性输入明显减少,而抑制性输入增加,对应的分子标记物VGLUT1表达降低而VGAT表达增加,同时损伤海马长时程增强并抑制GluR1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射线可损伤成熟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放电及突触可塑性。

    https://orcid.org/0000-0002-6353-6107 (Yamei T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8392-7121 (Min-Yi Wu)

    针刺可激活大脑躯体感觉皮质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Xiao-Yue Chang, Kai Chen, Tong Cheng, Pui To Lai, Li Zhang, Kwok-Fai So, Edward S.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1): 2526-2529.   DOI: 10.4103/1673-5374.339003
    摘要138)      PDF (1617KB)(50)   

    针灸是一种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疗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对其神经机制的探索仍不完整。作者假设针刺刺激下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可独立和协作地作用,为验证这一观点,实验使用双光子活体钙成像技术对经外周穴位ST36(足三里)手针刺激的小鼠进行观察,发现其初级体感皮质中锥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钙信号增强,且刺激可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迟发性钙瞬变。进一步利用化学遗传方法抑制锥体神经元后,可见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增强。表明针刺可激活躯体感觉皮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这也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针刺治疗提供了证据。

    https://orcid.org/0000-0003-1489-0879 (Li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3-4039-4246 (Kwok-Fai So)

    脑缺血延迟再灌注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调伴随糖尿病致出血量增加
    Angela Ka Wai Lai, Tsz Chung Ng, Victor Ka Lok Hung, Ka Cheung Tam, Chi Wai Cheung, Sookja Kim Chung, Amy Cheuk Yin L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66-1575.   DOI: 10.4103/1673-5374.330612
    摘要138)      PDF (2771KB)(45)   

    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因其治疗时间窗短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其长时间缺血后的再灌注往往伴随着出血的加重,究其机制尚不清楚。实验通过对糖尿病Ins2Akita/+小鼠进行长时间的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来模拟糖尿病患者接受延迟的机械血栓切除术来阐明这一机制。结果显示,与正常血糖的Ins2+/+小鼠相比,早在再灌注后2h,Ins2Akita/+小鼠就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的快速进展,梗死和出血性转化增加,以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下调和破坏血脑屏障的MMP-2和MMP-9的上调加剧。表明糖尿病导致再灌注后血管的完整性迅速受损,从而导致再灌注22h后死亡和出血性转化的进一步加剧。这一观察与再灌注后2h促血管生成的VEGF及其下游的p-Erk1/2更早、更强的上调有关,表明早期VEGF上调诱发的血管生成过早,导致糖尿病脑卒中的血管迅速崩解。ER应激相关的促凋亡性CHOP在Ins2Akita/+小鼠中过度表达,表明VEGF上调的加剧可能是由糖尿病条件下的ER应激引起的。总之,结果模拟了接受延迟机械血栓切除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糖尿病引起的VEGF加速上调可能是加重出血性转化的基本因素。由此认为,抑制VEGF途径是一种潜在的方法,可使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延长。

    https://orcid.org/0000-0003-4239-6851 (Amy Cheuk Yin Lo)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脑出血治疗新靶点预测
    Hui-Yuan Zhang, Xi Lu, Yue-Han Hao, Ling Tang, Zhi-Yi H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95-1801.   DOI: 10.4103/1673-5374.332157
    摘要137)      PDF (3218KB)(83)   

    既往研究已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可在神经细胞中表达上调,并参与高血压引起的神经凋亡进程,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耗竭还可保护大脑免受高血压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因此其可能参与脑出血的进程。实验右侧基底神经节注射50 pmol/μ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小干扰RNA以敲低OLR1,24h后注射VII型胶原酶构建脑出血模型。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敲低可减轻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缺陷、脑水肿和神经元丢失,并减轻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沉默可抑制脑出血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以及p38信号通路。由此得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沉默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这一过程是由p38信号通路介导的。提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有可能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新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2-0995-0294 (Zhi-Yi He)

    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miR-23b可减轻脑出血后氧化应激和细胞焦亡
    Liu-Ting Hu, Bing-Yang Wang, Yu-Hua Fan, Zhi-Yi He, Wen-Xu Zh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3): 560-567.   DOI: 10.4103/1673-5374.346551
    摘要135)      PDF (7185KB)(32)   

    作者所在团队既往研究发现,miR-23b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显著下调,提示其可能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但尚缺乏直接证据。此次实验以右侧基底神经节注射胶原酶VII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miR-23b进行干预,(1)结果见大鼠的脑水肿明显减轻,行为学功能明显改善。继而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的miR-23b可被转运至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有效减轻脑出血中的氧化应激水平,且缓解脑出血后的细胞焦亡。(2)进一步以血红素刺激HT22细胞在体外模拟脑出血,发现PTEN是miR-23b的下游靶基因,外泌体miR-23b可通过调控PTEN/Nrf2通路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且miR-23b可减少内源性PTEN与NLRP3的结合,并减少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从而降低NLRP3依赖性细胞焦亡水平。(3)结果提示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miR-23b可通过靶向抑制PTEN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并缓解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从而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https://orcid.org/0000-0003-3415-4975 (Liu-Ting Hu); 

    https://orcid.org/0000-0002-1172-1490 (Yu-Hua Fan); 

    https://orcid.org/0000-0002-0995-0294 (Zhi-Yi He); 

    https://orcid.org/0000-0002-1518-1030 (Wen-Xu Zheng)
    醉茄素A干预可阻断铁死亡减轻脑出血损伤
    Zi-Xian Zhou, Qi Cui, Ying-Mei Zhang, Jia-Xin Yang, Wen-Jing Xiang, Ning Tian, Yan-Lin Jiang, Mei-Ling Chen, Bin Yang, Qing-Hua Li, Ru-Jia Li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6): 1308-1315.   DOI: 10.4103/1673-5374.355822
    摘要134)      PDF (6427KB)(115)   

    近期研究发现抑制铁死亡可显著改善脑出血预后,有报道醉茄素A可阻断脑出血后铁死亡信号通路,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实验探讨了醉茄素A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发挥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①采用自体尾动脉血注入尾状核诱导小鼠脑出血模型,并使用血红素诱导细胞损伤构建脑出血体外模型。②小鼠脑出血术后立即开始每日脑室内注射一次醉茄素A(每只0.1、1 或 5 μg/kg),持续7 d后,发现醉茄素A治疗可显著减轻小鼠脑出血7 d后脑组织损伤、铁沉积,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改善神经功能障碍。③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活力检测发现,醉茄素A可保护 SH-SY5Y 神经元细胞免受血红素诱导的细胞损伤。此外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ELISA检测结果均显示醉茄素A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后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的水平,并提高抗氧化应激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④蛋白质印迹、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表明,在醉茄素A治疗下,醉茄素A激活了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轴,并促进了Nrf2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并上调HO-1的表达,而在沉默Nrf2表达后完全逆转了醉茄素A处理诱导的HO-1表达、氧化应激和保护作用。⑤进一步检测了铁死亡标记蛋白、脂质过氧化物的终产物和脂质活性氧的水平,显示SH-SY5Y神经元细胞系在暴露于血红素后,用 醉茄素A处理可显著改善细胞铁死亡,而同时给予HO-1抑制剂后,醉茄素A对血红素诱导的SH-SY5Y神经元细胞系铁死亡的神经保护作用减弱。⑥给予细胞铁死亡拮抗剂ferrostatin-1发现, 醉茄素A与ferrostatin-1的组合改善了血红素诱导的 SH-SY5Y神经元细胞损伤,抑制细胞铁死亡。⑦上述数据显示,醉茄素A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脑出血损伤引起的铁死亡和氧化应激,由此推断醉茄素A可能是脑出血治疗的潜在治疗药物。

    https://orcid.org/0000-0001-6928-4003 (Ru-Jia Liao)

    出血性脑卒中后肢偏瘫的个体化神经修复
    Teng-Da Qian, Xi-Feng Zheng, Jing Shi, Tao Ma, Wei-Yan You, Jia-Huan Wu, Bao-Sheng Huang, Yi Tao, Xi Wang, Ze-Wu Song, Li-Xi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6): 1278-1285.   DOI: 10.4103/1673-5374.327359
    摘要133)      PDF (6580KB)(62)   

    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肢体偏瘫目前尚未有效治疗措施,考虑到腰丛神经根中的L4神经根发出的分支可支配下肢前、后肌群的运动,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神经修复方法,通过向内囊后肢注射自体血制作高血压脑出血下肢偏瘫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健侧L4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4神经根相连接吻合,驱动下肢伸肌和屈肌运动,以此验证此方法是否可以恢复高血压脑出血后瘫痪大鼠下肢的灵活运动。结果显示:(1)在走横杆/栏梯实验中,大鼠起初滑脱率高,但后期,则表现出更大的步态准确增量。(2)术后17周,大鼠踝关节动作准确率约为58.2%,瘫痪侧下肢可进行踝关节运动。(3)术后9周,在逆行性示踪实验中可见,大鼠支配L4-L4再生神经根的脊髓前角出现大量荧光金染色的运动神经元,而且通过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可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再生现象。(4)最后通过肌电图及足印迹分析结果发现,大鼠失神经支配的下肢肌肉重新获得可靠的神经支配以及有效的肌力改善。(5)上述数据显示,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而言,L4-L4移植(患侧L4神经根移位与健侧L4神经根相连接吻合)可以改善下肢大关节的运动功能,尤其是可有效恢复远端踝关节的运动功能,证实了此方法可以有效修复高血压脑出血后下肢瘫痪。

    https://orcid.org/0000-0002-9404-5538 (Li-Xin Li)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外囊泡输送的miR-21a-5p介导小胶质细胞分化
    Dan-Qing Xin, Yi-Jing Zhao, Ting-Ting Li, Hong-Fei Ke, Cheng-Cheng Gai, Xiao-Fan Guo, Wen-Qiang Chen, De-Xiang Liu, Zhen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38-2246.   DOI: 10.4103/1673-5374.336871
    摘要133)      PDF (6727KB)(123)   

    作者既往报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EVs)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表现出保护作用,该作用与细胞外囊泡的抗炎作用有关;然而,这种作用所涉及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实验通过体外氧糖剥夺实验模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干预提高了BV-2细胞暴露于氧糖剥夺后的细胞活力。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处理阻碍了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使小胶质细胞转向M2极化,并抑制了体外和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选择性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剂3(STAT3)的磷酸化。鉴于miR-21a-5p是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中与STAT3途径相互作用的最高度表达的miRNA,实验进一步对途径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处理增加了BV-2细胞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降低的miR-21a-5p水平。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中的miR-21a-5p水平的降低部分减弱了其在体外和体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暴露后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和STAT3磷酸化的影响。该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通过miR-21a-5p途径靶向STAT3,从而诱导小胶质细胞M2极化,减轻新生小鼠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1-5023-4874 (De-Xiang Liu); https://orcid.org/0000-0003-3173-6961 (Zhen Wang)

    miR-181b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Li-Xia Xue, Lin-Yuan Shu, Hong-Mei Wang, Kai-Li Lu, Li-Gang Huang, Jing-Yan Xiang, Zhi Geng, Yu-Wu Zhao, Hao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9): 1983-1989.   DOI: 10.4103/1673-5374.367957
    摘要132)      PDF (14468KB)(102)   

    促进新血管形成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策略,而非编码微小RNA最近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有研究发现miR-181b可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实验首先在体外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中,发现miR-181b过表达可恢复细胞活性,增强血管形成能力。随后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中,发现miR-181b过表达能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缺血半暗带中血管新生,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最后,为了进一步探究miR-181b参与缺血后脑卒中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实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得出,miR-181b可通过直接与PTEN的3'非翻译区结合,诱导PTEN降解,激活Akt通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以及下调内皮抑素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综上,外源性miR-181b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其作用与PTEN/Akt信号通路激活,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8807-9662 (Li-Xia Xue); https://orcid.org/0000-0002-9943-9237 (Hao Chen)

    Hoxa5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抑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凋亡
    Fang-Fang Zhang, Liang Zhang, Lin Zhao, Yu Lu, Xin Dong, Yan-Qi Liu, Yu Li, Shuang Guo, Si-Yuan Zheng, Ying Xiao, Yu-Zhu Ji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237-2245.   DOI: 10.4103/1673-5374.369115
    摘要128)      PDF (13182KB)(41)   

    环状RNA可参与调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但是是否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作用,目前尚不可知。为探索circRap1b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实验分别建立了氧糖剥夺HT22细胞建立体外急性缺血缺氧模型以及右侧颈动脉闭塞急性缺血缺氧小鼠模型。结果发现,circRap1b在急性缺血缺氧小鼠海马以及HT22细胞中均显著下调,而过表达circR ap1b能有效抑制急性缺血缺氧损伤HT22细胞的凋亡。同时circRap1b/Hoxa5在体外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归因于Kat7诱导的Hoxa5启动子区组蛋白H3赖氨酸14乙酰化修饰。这一结果说明了环状RNA Rap1b抑制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元凋亡的机制。

    https://orcid.org/0000-0003-0604-8307 (Liang Zhang)

    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减轻创伤性脑损伤的“秘钥”
    Na Wu, Chong-Jie Cheng, Jian-Jun Zhong, Jun-Chi He, Zhao-Si Zhang, Zhi-Gang Wang, Xiao-Chuan Sun, Ha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76-1784.   DOI: 10.4103/1673-5374.332156
    摘要128)      PDF (12943KB)(14)   

    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保守长链非编码RNA,已被证明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肺肿瘤的转移。为探索其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实验构建控制性皮质撞击小鼠模型和氧糖剥夺细胞模型以在体内外模拟创伤性脑损伤。结果发现,体外沉默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小鼠内皮细胞活力和管形成,但增加了内皮细胞的迁移。同时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缺陷小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表现出损伤皮质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功能性血管密度以及脑血流量降低。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体外RNA下拉实验分析证实EZH2是内皮细胞中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的下游元件。最后NOTCH1的激动剂Jagged1可逆转了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缺失介导的血管生成损伤。由此表明肺腺癌转移性相关转录本1以EZH2/NOTCH1依赖性方式调控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

    https://orcid.org/0000-0001-5726-8751 (Han Liu); https://orcid.org/0000-0001-8806-2422 (Na Wu)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