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脑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运动和神经功能
    Si-Si Li, Xu-Yun Hua, Mou-Xiong Zheng, Jia-Jia Wu, Zhen-Zhen Ma, Xiang-Xin Xing, Jie Ma, Chun-Lei Shan, Jian-Gua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45-1555.   DOI: 10.4103/1673-5374.330617
    摘要253)      PDF (80237KB)(53)   

    电针已被广泛用于促进脑卒中的功能恢复,但其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仍知之甚少。实验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大鼠进行足三里(ST36)和曲池(LI11)进行电针刺激后发现,电针能有效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TrkB以及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突触后致密蛋白95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显著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可塑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髓鞘相关抑制因子Nogo-A及NgR的表达。而TrkB抑制剂ANA-12则能减弱电针的治疗效果。综上表明,电针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rkB信号通路实现的。实验于2020年1月10日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ZSHUTCM200110002)。

    https://orcid.org/0000-0003-0601-3403 (Jian-Guang Xu)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fibulin-1
    Bo Chen, Li Song, Juan Yang, Wei-Ying Zhou, Yuan-Yuan Cheng, Yu-Jie L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3): 587-593.   DOI: 10.4103/1673-5374.347740
    摘要243)      PDF (9660KB)(66)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前驱症状。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和局限于传统的诊断方法,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被延迟诊断。外泌体在细胞与细胞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旨在确定血清外泌体候选蛋白在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研究通过对比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血清外泌体水平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中血清外泌体浓度较高且直径较小。接着比较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外泌体差异蛋白,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fibulin-1表达增高,且较高水平的外泌体fibulin-1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较低的认知能力相关。这些表明血清外泌体fibulin-1可能是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http://orcid.org/0000-0002-6006-1791 (Yu-Jie Lai)

    新冠肺炎幸存者脑低频波动幅度变化:一项为期1年的观察性队列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Yan-Yao Du, Wei Zhao, Xiang-Lin Zhou, Mu Zeng, Dan-Hui Yang, Xing-Zhi Xie, Si-Hong Huang, Ying-Jia Jiang, Wen-Han Yang, Hu Guo, Hui Sun, Ji-Yang Liu, Ping Liu, Zhi-Guo Zhou, Hong Luo, Ju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76-1581.   DOI: 10.4103/1673-5374.327361
    摘要241)      PDF (821KB)(68)   

    短期随访已证实新冠肺炎幸存者存在焦虑、抑郁以及大脑微观结构方面的变化,但新冠肺炎后是否有长期的影响尚不可知。因此此次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2例新冠肺炎幸存者(8男11女,年龄54.210±8.696岁)住院与随访1年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出院1年后,疲劳和肌痛仍然很常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失眠变得更为明显。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显示,与29名健康对照者(7男18女,年龄50.480±11.576岁)相比,随访1年时新冠肺炎幸存者大脑左中央前回、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岛叶、海马、海马旁回、梭状回、中央后回、顶叶下角回、缘上回,角回、丘脑、颞中回、颞下回、尾状核和壳核的低频振幅明显增加。且新冠肺炎幸存者大脑左侧尾状核的低频振幅值与康复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且左侧中央前回的低频振幅值也与住院期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长期随访结果提示,新冠肺炎幸存者与情绪和睡眠调节相关的脑区存在低频波动幅度的变化,可能有助于了解新冠病毒相关神经精神后遗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于2020年3月19日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S004)。

    https://orcid.org/0000-0002-7851-6782 (Jun Liu); https://orcid.org/0000-0002-9501-651X (Hong Luo); https://orcid.org/0000-0002-7621-7156 (Zhi-Guo Zhou)

    泛死亡是否存在于脑缺血性损伤中?源自细胞和啮齿动物实验的证据挖掘
    Wei-Tao Yan, Yan-Di Yang, Xi-Min Hu, Wen-Ya Ning, Lyu-Shuang Liao, Shuang Lu, Wen-Juan Zhao, Qi Zhang, Kun Xi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61-1768.   DOI: 10.4103/1673-5374.331539
    摘要232)      PDF (1180KB)(193)   

    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提出了泛死亡的概念,认为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可共同构成泛死亡,三者可同时受到多分子复合体PANoptosome的调控。这些有关泛死亡的新发现为可调节性细胞死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即不同类型的可调节性细胞死亡可能同时被干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即泛死亡是否也存在于其他疾病中?为研究这一问题,研究选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研究对象,从数据库中收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的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方法获取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泛死亡的可能。在模拟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模型中,同时存在细胞焦亡、凋亡和程序性坏死,且这种现象在不同的传代细胞系或原代神经元中都广泛存在。同时,在大鼠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也存在细胞焦亡、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发生的证据。这证明了泛死亡可能存在于缺血性脑损伤,并预示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细胞的泛死亡有可能参与了各种疾病的调控。

    https://orcid.org/0000-0002-3103-6028 (Kun Xiong); https://orcid.org/0000-0001-6300-6491 (Qi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2561-9673 (Wei-Tao Yan)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
    Ting-Ting Li, Qiang Wan, Xin Zhang, Yuan Xiao, Li-Ying Sun, Yu-Rong Zhang, Xiang-Nan Liu, Wan-Chao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991-1997.   DOI: 10.4103/1673-5374.335162
    摘要231)      PDF (2839KB)(62)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加重脑卒中。有证据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调节炎症反应,因此作者假设其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实验首先连续4周高脂肪饮食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而后以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在再灌注前15min以及再灌注后20和44h经皮后侧入路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虽不能降低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血糖水平,但可以降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以及脑含水量,同时可有效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以及28d生存率,并可抑制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以及血浆中的炎症反应。但是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前5min注射Toll样受体4激动剂脂多糖可抑制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而注射Toll样受体4抑制剂TAK242则无此效果。同时实验还发现晚上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没有积极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方法,其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其作用,且其效果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

    https://orcid.org/0000-0001-9964-9528 (Wan-Chao Yan)

    枸杞多糖干预青少年阈下抑郁: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期结果分析
    Xiaoyue Li, Xuan Mo, Tao Liu, Robin Shao, Kayla Teopiz, Roger S. McIntyre, Kwok-Fai So, Kangguang L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82-1587.   DOI: 10.4103/1673-5374.330618
    摘要226)      PDF (588KB)(113)   

    阈下抑郁是青少年发展成重度抑郁高风险的综合征。从中药枸杞中提取的枸杞多糖已在神经和精神疾病的临床前模型中展示出抗氧化和抗炎特性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然而,枸杞多糖对阈下抑郁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检验枸杞多糖对阈下抑郁青少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此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招募了阈下抑郁青少年29名,参与者符合条件并随机分配到枸杞多糖组(n=15,3男12女,年龄15.13±2.17岁)或安慰剂组(n=14,2男12女,年龄15±1.71岁),随机接受每天300mg的枸杞多糖或安慰剂,连续治疗6周。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枸杞多糖干预的受试者在第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总分下降幅度更大,缓解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总分≤7)更高。两组以贝克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接近,且均未报告与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提示,枸杞多糖可减轻青少年阈下抑郁症状,且耐受性良好,无不良事件。研究仍在收集更多数据,继续评估枸杞多糖的抗抑郁作用,以便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试验于2019年4月3日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L2019-09),并于2019年7月25日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4032795)。

    https://orcid.org/0000-0003-4027-5554 (Kangguang Lin); https://orcid.org/0000-0003-4039-4246 (Kwok-Fai So)

    M2型巨噬细胞可调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纤维瘢痕的形成
    Jia-Gui Huang, Jiang-Xia Ren, Yue Chen, Ming-Fen Tian, Li Zhou, Jun Wen, Xiao-Song Song, You-Lin Wu, Qing-Huan Yang, Pei-Ran Jiang, Jia-Ni Wang, Qin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208-2218.   DOI: 10.4103/1673-5374.368299
    摘要226)      PDF (17825KB)(124)   

    中枢神经系统纤维化瘢痕具有抑制轴突再生和促进修复的双重作用,然而对于其形成以及调节机制,尚知之甚少。M2巨噬细胞可调节心脏、肺脏、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纤维化瘢痕的形成,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实验首先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诱导的脑缺血大鼠模型中发现,损伤早期(14d内)缺血核心中出现纤维化形成以及大量巨噬细胞浸润,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耗竭循环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会减弱纤维化瘢痕的形成。此外证实白细胞介素4诱导的M2巨噬细胞能参与缺血损伤后纤维化的形成。同时,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在体外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生成。进一步药理学和遗传学结果显示,M2巨噬细胞分泌的Shh蛋白可在体内外通过介导纤维相关调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分泌,促进纤维化的形成。同时,白细胞介素4诱导的M2巨噬细胞源性Shh信号可促进大鼠缺血核心区的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和梗死体积,且这些神经保护作用是与纤维化瘢痕形成相向而行的。综上,靶向巨噬细胞的白细胞介素4/Shh/转化生长因子β1轴调节纤维瘢痕的形成将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4040-1661 (Qin Yang) 

    淫羊藿苷对抗抑郁症中海马神经发生障碍的机制
    Ning-Xi Zeng, Hui-Zhen Li, Han-Zhang Wang, Kai-Ge Liu, Xia-Yu Gong, Wu-Long Luo, Can Yan, Li-Li W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632-642.   DOI: 10.4103/1673-5374.320993
    摘要225)      PDF (12193KB)(101)   

    淫羊藿苷具有明显的抗抑郁和抗海马损伤作用,但其不能有效地穿越血脑屏障在大脑内蓄积,因此其抗抑郁症海马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实验以脑脊液蛋白质组学为基础,探索淫羊藿苷抗抑郁海马神经发生功能障碍的机制。(1)首先将大鼠暴露于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环境6周建立抑郁模型,同时每天腹腔注射淫羊藿苷(120 mg / kg)进行干预。发现淫羊藿苷能减轻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学习记忆障碍、神经发生障碍和减少神经元丢失;(2)将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置于含20%淫羊藿苷干预的大鼠脑脊液中预培养,再以100 μM皮质酮模拟应激损伤,可明显改善高浓度皮质酮抑制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3)以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了脑脊液中由慢性应激和淫羊藿苷共同调控的5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核糖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与白细胞介素17通路;(4)平行反应监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Rps4x、Rps12、Rps14、Rps19、Hsp90b1和Hsp90aa1可被慢性应激上调,被淫羊藿苷下调;HtrA1则可被慢性应激下调,被淫羊藿苷上调;(5)表明淫羊藿苷可通过调节脑脊液中某些蛋白表达而发挥抗抑郁和抗海马神经发生障碍的作用。实验于2017年3月经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https://orcid.org/0000-0002-3643-9010 (Li-Li Wu); https://orcid.org/0000-0003-0680-5099 (Can Yan)

    尿石素A可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元凋亡
    Qiu-Yuan Gong, Lin Cai, Yao Jing, Wei Wang, Dian-Xu Yang, Shi-Wen Chen, Heng-Li Ti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2007-2013.   DOI: 10.4103/1673-5374.335163
    摘要197)      PDF (2816KB)(85)   

    尿石素A是一种天然代谢物,由石榴、浆果和坚果等食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产生。最近有研究表明,尿石素A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出血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仍然未知。实验以控制性脑皮质撞击建立成年C57BL/6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而后立即腹腔注射尿石素A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尿石素A可明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脑水肿,增加损伤皮质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皮质神经元自噬标志物LC3和p62的阳性反应,降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因子Akt和mTOR以及神经炎症相关的Akt/IKK/NFκB信号通路调节因子IKKα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损伤皮质中神经元凋亡,且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结果显示,尿石素A可能成为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候选药物,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和Akt/IKK/NFκB信号通路减弱神经炎症以及增强自噬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5461-8445 (Qiu-Yuan Go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087-4948 (Lin Cai); 
    https://orcid.org/0000-0003-0525-503X (Heng-Li Tian); https://orcid.org/0000-0002-1088-8352 (Shi-Wei Chen)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0例1年随机对照试验
    Jia-Ni Li, Chen-Chen Xie, Chang-Qing Li, Gui-Fang Zhang, Hao Tang, Chuan-Na Jin, Jing-Xi Ma, Lan Wen, Ke-Ming Zhang, Ling-Chuan N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809-1813.   DOI: 10.4103/1673-5374.332155
    摘要196)      PDF (690KB)(155)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经皮刺激迷走神经耳旁支的脑卒中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目前仅有小样本研究观察了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干预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此次实际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于 2018 年 11 月至 2020 年 3 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招募60例年龄在18-80岁的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接受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或假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发现,与接受假刺激的患者相比,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和情绪状态,且无明显副作用。这一结果表明,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https://orcid.org/0000-0003-0574-241X (Ling-Chuan Niu)

    神经-血管单元模型:在三维微流体环境中实现人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分化
    Wen-Juan Wei, Ya-Chen Wang, Xin Guan, Wei-Gong Chen, Jing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60-2266.   DOI: 10.4103/1673-5374.337050
    摘要188)      PDF (5743KB)(112)   

    既往的细胞学研究主要依赖于简单的单层细胞培养方式,不仅难以反映人体内组织器官复杂的功能特点,更加难以反映人体组织器官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真实响应。而微流控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筛选、精确操控流体速度、细胞消耗量少、可实现长期培养、高度整合等优点,实验将集成化、微量化的微流控技术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相结合,于一个模块化的微加工芯片上实现神经-血管单元的显著特征,构建由人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具有功能的微血管屏障组成的体外功能化神经-血管单元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多层垂直的神经模块和血管模块叠加而成,二者分别连接有注射泵,提供了可控的细胞接种和物质传输条件,同时模拟了缺血缺氧损伤和体内循环系统中的炎症因子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内神经组织的过程。这一体外功能化神经-血管单元模型可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潜在治疗靶点的筛选以及新药研发等提供条件。

    https://orcid.org/0000-0002-0493-296X (Jing Liu)  

    前庭上核神经元周围基质网病变诱导的brevican表达改变
    Agnes Magyar, Eva Racz, Clara Matesz, Ervin Wolf, Peter Kiss, Botond Gaal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649-654.   DOI: 10.4103/1673-5374.320988
    摘要187)      PDF (1643KB)(118)   

    前庭感觉器官的损伤会引起眼球运动、姿势和植物功能的障碍。前庭功能可通过突触输入能力的改善得到恢复。由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有关,包括其凝聚形式,即神经元周围基质网(PNN),实验观察了单侧內耳迷路病变(UL)后前庭上核(SVN)PNNs中brevican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鼠前庭上核PNNs中,UL和随后的补偿伴随着brevican染色模式的变化。SVN的PNNs中brevican表达的减少可能有助于前庭可塑性;在短暂的减少之后,brevican的表达恢复到了控制水平,这与前庭功能病变的部分恢复相一致。双侧Brevican表达的改变支持小脑前庭纤维参与前庭补偿。前庭上核PNNs中brevican的减少可能有助于前庭网络可塑性的暂时增加。

    https://orcid.org/0000-0002-1739-2309 (Botond Gaa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炎症
    Liang Wen, Ya-Dong Wang, Dong-Feng Shen, Pei-Dong Zheng, Meng-Di Tu, Wen-Dong You, Yuan-Run Zhu, Hao Wang, Jun-Feng Feng, Xiao-Feng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2): 2717-2724.   DOI: 10.4103/1673-5374.339489
    摘要185)      PDF (5958KB)(182)   

    有研究认为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来抑制神经炎症并促进神经修复。然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为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神经炎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实验首先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均能促进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极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体内实验发现尾静脉注射外泌体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皮质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抑制神经炎症,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转化。然后通过微小RNA测序筛选出部分与神经炎症相关的微小RNA并进行验证,发现microRNA-181b 似乎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最后以慢病毒调控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脑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发现miR181b过表达可有效降低脑外伤后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反应,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的转化,且白细胞介素10/STAT3通路在此过程被激活。上述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炎症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含有的miR181b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0/STAT3通路来实现的。

    https://orcid.org/0000-0003-0994-5118 (Xiao-Feng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0981-7717 (Ya-Dong Wang)

    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保护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Li-Dong Deng, Lin Qi, Qian Suo, Sheng-Ju Wu, Muyassar Mamtilahun, Ru-Bing Shi, Ze Liu, Jun-Feng Sun, Yao-Hui Tang, Zhi-Jun Zhang, Guo-Yuan Yang, Ji-Xian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2058-2063.   DOI: 10.4103/1673-5374.335158
    摘要184)      PDF (2710KB)(119)   

    血脑屏障的破坏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水肿和神经细胞死亡的关键。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显示出神经调节和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经颅聚焦超声刺激是否能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仍是未知数。为此,实验应用低强度和低频率(0.5 MHz)的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干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小鼠。结果发现,闭塞后2,4或8h,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减小了水肿体积,改善了小鼠的神经行为表现,增强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减少IgG的渗漏,并减少了缺血大脑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减少紧密连接的降解)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为保护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https://orcid.org/0000-0003-4194-8175 (Guo-Yuan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3660-3175 (Ji-Xian Wang)

    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精确分类:从宏观血流到微观线粒体的变化
    Ding-Ding Yang, Xiang-Dong Wan, An-Di Chen, Zi-Qian Yan, Yi-Fan Lu, Jun-Chen Liu, Ya-Zhou Wang, Jing Wang, Yan Zhao, Sheng-Xi Wu, Guo-Hong C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268-2277.   DOI: 10.4103/1673-5374.369125
    摘要180)      PDF (9230KB)(68)   

    目前,控制性脑皮质撞击(CCI)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建立创伤性脑损伤(TBI)动物模型的方法。中度和重度脑损伤的推荐撞击深度分别为1和>2mm;然而,这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和基本机制还没有得到证实。实验旨在了解3,4,5 m/s的损伤速度下,1和2 mm的不同损伤参数下的脑血流变化、皮质损伤程度以及运动功能的差异,以及在急性期(7天)和慢性期(30天)的功能变化和线粒体损伤。结果显示,1毫米组受伤区域的脑血流明显增加,脑组织肿胀和隆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大规模渗出。2 mm组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失,伤后24h内存在脑血管痉挛闭塞。2mm组小鼠在伤后7d出现了明显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30d后,2mm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而认知功能障碍仍然存在。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显示,与1 mm组相比,2 mm组有更严重的铁死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线粒体的形态学变化显示,伤后7天两组的线粒体收缩,空泡变大;伤后30天,1 mm组的线粒体变大,而2 mm组的空泡仍然扩大。进一步分析不同组别中线粒体亚群的比例发现模型小鼠在不同时期的线粒体组成模式不同,说明不同TBI损伤程度的差异可能反映在线粒体的微观变化上。总之,实验结果为TBI的准确分类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进一步建立标准动物模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评估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1-7511-7420 (Guo-Hong Cai); https://orcid.org/0000-0002-3210-9567 (Sheng-Xi Wu); https://orcid.org/0000-0002-0638-4741 (Yan Zhao)

    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纳米级载体向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递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Zhi-Han Zhu, Feng Jia, Waqas Ahmed, Gui-Long Zhang, Hong Wang, Chao-Qun Lin, Wang-Hao Chen, Lu-Kui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2): 404-409.   DOI: 10.4103/1673-5374.346466
    摘要179)      PDF (4785KB)(70)   

    作者既往的研究证明了人类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hNSC-Exo)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实验进一步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染至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中,以构建工程外泌体(BDNF-hNSC-Exo),并比较其与hNSC-Exo的效果。体外实验显示,在H2O2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BDNF-hNSC-Exo明显增强了细胞的生存能力。体内实验显示,BDNF-hNSC-Exo不仅明显抑制了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且还促进了体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这些结果表明,BDNF能明显改善神经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的功能。我们的研究可能阐明其他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8075-8369 (Lu-Kui Chen)

    microRNA-455-5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炎症
    Jian-Song Zhang, Pin-Pin Hou, Shuai Shao, Anatol Manaenko, Zhi-Peng Xiao, Yan Chen, Bing Zhao, Feng Jia, Xiao-Hua Zhang, Qi-Yong Mei, Qin 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8): 1769-1775.   DOI: 10.4103/1673-5374.332154
    摘要178)      PDF (2493KB)(136)   

    神经炎症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miR-455-5p在缺血性卒中后下调,因而被认为是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然而,尚未评估miR-455-5p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实验以缺血后神经元以大脑中动脉闭塞1h并再灌注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与损伤前2h或损伤后1和1h脑室注射miR-455-5p类似物Agomir-455-5p、抑制剂antagomir-455-5p或其阴性对照。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可降低小鼠脑组织和外周血中miR-455-5p的表达。agomir-455-5p预处理可增加大脑中miR-455-5p的水平,减少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进一步以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暴露于氧糖剥夺环境3h,再复氧21h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探索及作用机制,发现microRNA-455-5p的有益作用至少部分是在mRNA和蛋白水平方面可降低C-C趋化因子受体5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素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而实现的。实验结果提示miR-455-5p是一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且其可通过抑制C-C 趋化因子受体 5表达,减少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2-2270-8822 (Qin Hu)

    BrdU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一项意外发现
    Tao Wang, Jian-Cheng Liao, Xu Wang, Qing-Song Wang, Kai-Ying Wan, Yi-Yi Yang, Qing He, Jia-Xuan Zhang, Gong Chen, We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526-1534.   DOI: 10.4103/1673-5374.325747
    摘要177)      PDF (8727KB)(58)   

    BrdU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可在细胞周期的S期插入复制的DNA分子中,可在胚胎和成年神经发生的命运映射的研究中识别新生神经元,但有报道显示其对神经干细胞及其后代有副作用。体内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是一种直接将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来产生新生神经元的新方法。BrdU标记已被用于追踪星形胶质细胞转化的神经元,但其是否对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有不良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在此使用BrdU标记缺血性损伤后分裂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以NeuroD1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结果发现在小鼠皮质中NeuroD1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过程中,BrdU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减少。尽管大多数NeuroD1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被转分化为神经元,但令人惊讶的是,BrdU标记的神经元却很少。为排除由缺血性损伤引起的这种BrdU抑制的可能性,在存在或不存在BrdU的情况下培养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中过表达NeuroD1,以进一步进行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研究。令人惊讶的是,与无BrdU组相比,BrdU组的转分化率明显降低,且转分化的神经元数量更少。这些结果说明BrdU对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未来的转分化研究需谨慎使用这种传统的BrdU标记法,以免错误解读实验结果。实验于2018年3月30日经暨南大学IACUC批准(体内实验批准号为IACUC-20180330-06,体外实验批准号为IACUC-20180319-05)。

    https://orcid.org/0000-0002-4632-5754 (Wen Li); https://orcid.org/0000-0002-1857-3670 (Gong Chen)

    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的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
    Xiao-Xia Fang, Fen-Fen Xu, Zhan Liu, Bei-Bei Cao, Yi-Hua Qiu, Yu-Ping P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2): 2771-2777.   DOI: 10.4103/1673-5374.339490
    摘要174)      PDF (3404KB)(98)   

    既往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7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促炎因子,但其在糖尿病脑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实验通过白细胞介素17A敲除小鼠与转基因糖尿病模型Ins2Akita (Akita)杂交获得了白细胞介素17A敲除的糖尿病脑病小鼠模型。通过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发现,糖尿病脑病小鼠血清、脑脊液和海马中白细胞介素17A水平增加,且认知能力下降,海马神经元丢失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同时血清和海马中炎症因子表达增加,而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小鼠上述表现。提示白细胞介素17A参与糖尿病脑病病理过程,且白细胞介素17A缺陷可减轻糖尿病脑病的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

    https://orcid.org/0000-0001-5018-9575 (Yi-Hua Qiu)

    颈总动脉注射荧光微球致小鼠多发性脑梗死的组织学表现
    Yi Shen, Ming-Jiang Yao, Yu-Xin Su, Dong-Sheng Xu, Jia Wang, Guang-Rui Wang, Jing-Jing Cui, Jian-Liang Zhang, Wan-Zhu B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4): 832-837.   DOI: 10.4103/1673-5374.322470
    摘要173)      PDF (4676KB)(89)   

    荧光微球颈总动脉注射建立小鼠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脑缺血动物模型。为研究这种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经颈总动脉中注射直径为45-53 µm的荧光微球,建立了小鼠脑梗死模型。(1)6h后,荧光立体显微镜可直接从大脑表面和切片观察到荧光微球,且其主要分布与注射侧的大脑皮质、纹状体和海马,且在在滞留微球后区域可见微梗死;(2)继而使用荧光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与微梗死相关的血管、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见微梗死区域,微球的滞留可引起血管损伤,神经元变性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3)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模型有效模拟了引起多灶性微梗死中多种细胞的变化,提示该模型可作为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和评价其治疗干预的有效工具。实验于2021年3月16日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D2021-03-16-1)。

    https://orcid.org/0000-0001-6285-7788 (Wan-Zhu Bai)

    环状RNA circPrkcsh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Jia-Nan Chen, Yi-Ning Zhang, Li-Ge Tian, Ying Zhang, Xin-Yu Li, Bin Ni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 144-151.   DOI: 10.4103/1673-5374.314114
    摘要172)      PDF (2775KB)(110)   

    环状RNA是一类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主要参与转录和转录后基因调控,且在神经系统中高度富集,可参与调节多种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甚至可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其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仍然未知。(1)实验以改良的Allen打击法建立T9脊髓损伤小鼠模型,发现有16013种环状RNA和960种微小RNA在脊髓损伤后存在差异表达,其中circPrkcsh的表达变化最为显著;(2)以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外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以模拟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发现损伤细胞中circPrkcsh的表达升高,而miR-488表达下降,同时发现还circPrkcsh可调节炎症相关基因Ccl2。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中,敲低circPrkcsh可通过上调miR-488降低Ccl2的表达,并减少体外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3)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环状RNA可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作为某些微小RNA的调节剂,其中circPrkcsh可作为miR-488的海绵(miRNA sponge)调节Ccl2表达,这可能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实验于2017年3月3日经山东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YLL-20170303)。

    https://orcid.org/0000-0002-7592-9485 (Bin Ning)

    黄芩苷改善脊髓损伤的机制
    Rui Zhao, Xue Wu, Xue-Yuan Bi, Hao Yang, Qian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5): 1080-1087.   DOI: 10.4103/1673-5374.324857
    摘要168)      PDF (9140KB)(57)   

    黄芩苷是从传统中药黄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可穿越血脑屏障,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对脊髓损伤(SCI)的保护机制仍不清楚。(1)实验首先以改良的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以腹腔注射黄芩苷进行干预。结果显示,黄芩苷可显著提高BBB评分,降低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减少损伤脊髓中Bax,Caspase-3,核因子κB表达,并增加Bcl-2表达,同时逆转脊髓病理损伤,并减少神经元的凋亡;(2)进一步以10 mM谷氨酸诱导12h构建了SH-SY5Y细胞兴奋毒性模型,并以40μM黄芩苷干预48h进行治疗以检验黄芩苷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黄芩苷能逆转紧密蛋白occludin和ZO-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核因子κB的表达趋势,并上调PI3K以及Akt的磷酸化。且上述作用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所抑制;(3)提示黄芩苷可抑制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并减少神经元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实验于2014年3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CXK [陕] 2007-001)。

    https://orcid.org/0000-0002-3859-6503 (Qian Zhang)

    GBA、SNCA和VPS35  3种基因突变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无关:病例-对照研究
    Ya-Fei Wen, Xue-Wen Xiao, Lu Zhou, Ya-Ling Jiang, Yuan Zhu, Li-Na Guo, Xin Wang, Hui Liu, Ya-Fang Zhou, Jun-Ling Wang, Xin-Xin Liao, Lu Shen, Bin Ji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682-689.   DOI: 10.4103/1673-5374.321000
    摘要162)      PDF (600KB)(125)   

    SNCA,GBA和VPS35是3种常见的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既往的研究表明这三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存在潜在的关联,但这些基因是否会增加中国人群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尚不清楚。此次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靶向测序芯片技术对中国汉族人群721 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 365 例正常对照进行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SNCA,GBA和VPS353的外显子及其临近区域靶向捕获并测序。结果可见,这3种基因无论是常见突变还是罕见突变,均与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人群不相关。表明GBA、SNCA和VPS35  3种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易感性中可能不起作用。实验于2016年3月9日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3198)。

    https://orcid.org/0000-0001-8015-8040 (Ya-Fei Wen); https://orcid.org/0000-0002-6337-0784 (Bin Jiao)

    缓激肽可保护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海马神经元
    Shi-Rong Lin, Qing-Ming Lin, Yu-Jia Lin, Xin Qian, Xiao-Ping Wang, Zheng Gong, Feng Chen, Bin S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32-2237.   DOI: 10.4103/1673-5374.337049
    摘要160)      PDF (6075KB)(69)   

    缓激肽是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中的活性物质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心脏和神经方面的保护作用;同时作者前期研究也显示缓激肽对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实验采用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大鼠模型,而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恢复自主循环,48h后腹腔注射150 μg/kg缓激肽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缓激肽可有效促进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海马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抑制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LC3以及NBR1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影响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剂复合物C可明显抑制缓激肽对恢复自主循环大鼠自噬的激活作用,加重恢复自主循环的损伤,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雷帕霉素则可通过刺激自噬促进缓激肽对恢复自主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缓激肽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实现对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引起脑损伤的神经保护。

    https://orcid.org/0000-0001-9959-482X (Shi-Rong Lin)

    刺激耳迷走神经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Jing-Jun Zhao, Zheng-Hui Wang, Ying-Jie Zhang, Wen-Jing Wang, Ai-Fang Cheng, Pei-Jing Rong, Chun-Lei Sh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594-600.   DOI: 10.4103/1673-5374.320992
    摘要153)      PDF (4435KB)(105)   

    既往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刺激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而耳迷走神经作为迷走神经的惟一浅表分支,可能有与迷走神经刺激类似的效果,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1)实验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24h后于耳部进行7d迷走神经刺激;(2)见刺激耳迷走神经促进了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乙酰胆碱的分泌,抑制了缺血半暗带及运动皮质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以及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3)提示刺激耳迷走神经通过影响乙酰胆碱和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的恢复发挥了作用。实验于2019年11月8日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ZSHUTCM191108014)。

    https://orcid.org/0000-0001-9593-6722 (Jing-Jun Zhao); https://orcid.org/0000-0002-2742-1281 (Chun-Lei Shan)

    促胰岛素多肽双受体激动剂DA-CH5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优于exendin-4
    Ling-Yu Zhang, Qian-Qian Jin, Christian Hölscher, Li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8): 1660-1670.   DOI: 10.4103/1673-5374.303045
    摘要153)      PDF (3281KB)(125)   

    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胰岛素信号出现损伤,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等肠促胰岛素可使胰岛素信号重新敏感。作者团队既往研究已通过在C末端添加TAT序列制备了一种新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单分子共激动剂DA-CH5,其可穿越血脑屏障。但其对帕金森病是否存在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1)实验首先在对6-羟多巴胺诱导24h致损的SH-SY5Y细胞以100 nM DA-CH5干预,发现DA-CH5可通过激活胰岛素受体底物1/Akt/CREB通路;(2)在对右内侧前脑束定向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腹腔注射10 nmol/kg的DA-CH5进行检测时发现,大鼠运动功能障碍明显减轻,且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减少,且逆转黑质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线粒体应激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α和核呼吸因子1)、α-突触核蛋白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SQSTM1的表达,抑制胰岛素拮抗相关蛋白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酸化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α和核呼吸因子1的表达;且DA-CH5的上述神经保护作用优于已经II期临床试验验证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模拟物exendin-4;(3)结果表明DA-CH5可通过减弱神经炎症,维持黑质多巴胺水平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且效果优于exendin-4。实验经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https://orcid.org/0000-0002-3121-2984 (Ling-Yu Zhang)

    马拉维罗抑制神经炎症和星形细胞激活促进创伤性脑损伤的恢复
    Xi-Lei Liu, Dong-Dong Sun, Mu-Tian Zheng, Xiao-Tian Li, Han-Hong Niu, Lan Zhang, Zi-Wei Zhou, Hong-Tao Rong, Yi Wang, Ji-Wei Wang, Gui-Li Yang, Xiao Liu, Fang-Lian Chen, Yuan Zhou, Shu Zhang, Jian-Ning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 141-149.   DOI: 10.4103/1673-5374.344829
    摘要151)      PDF (19180KB)(76)   

    神经炎症和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的炎症体在创伤性脑损伤的初始损伤后的二次组织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马拉维罗,一种C-C趋化因子受体5型(CCR5)拮抗剂,已被视为许多神经炎症疾病的新治疗策略。为进一步了解马拉维罗对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影响。实验发现Maraviroc干预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模型可以调控小胶质细胞从M1型(促炎)向M2型(抑炎)转化,同时减少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创伤灶周围浸润。紧接着,他们证实了Maraviroc可以抑制HMGB1/NFκB通路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减少下游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抑制创伤性脑损伤 神经炎症。此外,他们发现Maraviroc可以抑制神经毒性A1型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了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这些结果表明,马拉维罗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应用方面具有潜力, C-C趋化因子受体5型也可能是此类损伤的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2-4055-9947 (Yuan Zhou); https://orcid.org/0000-0003-3627-863X (Shu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290-0994 (Jian-Ning Zhang)

    射线损害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放电及突触可塑性
    Min-Yi Wu, Wen-Jun Zou, Pei Yu, Yuhua Yang, Shao-Jian Li, Qiang Liu, Jiatian Xie, Si-Qi Chen, Wei-Jye Lin, Yamei T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53-2259.   DOI: 10.4103/1673-5374.336875
    摘要150)      PDF (2247KB)(61)   

    脑部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接受放疗的患者常出现认知障碍。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功能障碍在射线引起的海马神经发生缺陷或神经炎症引起的认知障碍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射线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适应的长期影响尚知之甚少。因此实验对成年小鼠实施持续10min的强度为3Gy/min的单次辐射,3个月后可见小鼠出现认知障碍,且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尖峰放电以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性输入明显减少,而抑制性输入增加,对应的分子标记物VGLUT1表达降低而VGAT表达增加,同时损伤海马长时程增强并抑制GluR1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射线可损伤成熟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放电及突触可塑性。

    https://orcid.org/0000-0002-6353-6107 (Yamei T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8392-7121 (Min-Yi Wu)

    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大脑皮质的形态变化
    Meng-Jun Li, Si-Hong Huang, Chu-Xin Huang, Ju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587-593.   DOI: 10.4103/1673-5374.320995
    摘要143)      PDF (802KB)(140)   

    基于表面形态学测量得到的大脑皮质厚度、表面积和体积可反映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既往研究多关注亚急性或慢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大脑皮质厚度、表面积和体积,少见急性期的变化。同时,由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存在短暂的认知缺陷,也未见有研究评估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签署大脑皮质形态变化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此次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9年9至12月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招募了30例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33.7岁)和27例健康对照(男12例,女性15岁,年龄37.7岁)。(1)在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7d内行高分辨率T1成像,并以FreeSurf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与健康对照相比,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右侧枕外侧回皮质表面积和皮质体积增加,而皮质厚度没有明显变化;(2)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数字符号替代测试结果)降低,而认知灵活性(连线测试B结果)下降;(3)患者右侧枕外侧回皮质表面积和体积增加均与评估运动和视觉搜索速度的连线测试A结果呈负相关,而与数字符号替代测试结果呈正相关;(4)结果表明,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可见皮质厚度、表面积和体积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且其右侧枕外侧回皮质表面积和体积增加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代偿。试验于2019年2月9日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086)。

    https://orcid.org/0000-0002-7851-6782 (Jun Liu)

    脑白质疏松与轻度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有关: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Tian-Qi Xu, Wei-Zhi Lin, Yu-Lan Feng, Fan-Xia Shen, Jie Chen, Wei-Wen Wu, Xiao-Dong Zhu, Lin Gu, Yi F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4): 819-823.   DOI: 10.4103/1673-5374.322469
    摘要143)      PDF (444KB)(80)   

    脑白质疏松被认为是脑小血管缺血性损伤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脑内血管密度降低、脑内血管新生减少,脑血流量减少以及脑内微循环受损。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中国的4个临床中心纳入了357例轻度脑出血患者,分析了脑白质疏松对轻度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以及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将患者按照Fazekas量表评分分为无脑白质疏松(n=83)、轻度脑白质疏松(n=64)、中度脑白质疏松(n=98)和重度脑白质疏松(n=112)。结果显示,患者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越高、血肿体积越大和入院时血糖越高,其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成功越严重。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越高、年龄越大、血肿体积越大,则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越差。此外,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入院时甘油三酯和无症状脑梗死与1年内卒中复发有关。提示脑白质疏松可作为个体大脑血管脆弱性的一个有用标记,以体现伴有严重脑白质疏松的轻度脑出血患者对大脑的出血性损伤具有相对较差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同时轻度脑出血患者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能有助于神经医师优化治疗方案。试验于2011年3月10日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12)。

    https://orcid.org/0000-0001-8073-6330 (Tian-Qi Xu); https://orcid.org/0000-0001-9489-4786 (Wei-Zhi Lin); https://orcid.org/0000-0001-8717-1571 (Yi Fu); https://orcid.org/0000-0003-4099-7426 (Yu-Lan Feng); https://orcid.org/0000-0003-1759-2439 (Lin Gu); https://orcid.org/0000-0003-4232-9544 (Xiao-Dong Zhu); https://orcid.org/0000-0002-2774-6350 (Fan-Xia Shen); https://orcid.org/0000-0001-5063-9476 (Wei-Wen Wu); https://orcid.org/0000-0002-4890-4127 (Jie Chen)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