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脑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MicroRNA-502-3p 调节海马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能突触功能
    Bhupender Sharma, Melissa M. Torres, Sheryl Rodriguez, Laxman Gangwani, Subodh Kuma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698-2707.   DOI: 10.4103/NRR.NRR-D-23-01064
    摘要17)      PDF (3712KB)(26)   

    有研究显示,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在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在内的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减少。作者既往研究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突触中,microRNA-502-3p(miR-502-3p)上调,而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α-1(GABRα1)下调。为探讨 miR-502-3p 与 GABA 能突触功能之间新的分子关系,实验使用永生化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和 miR-502-3p agomiRs 及 antagomiRs 进行了体外研究。计算机分析确定了 miR-502-3p 在 GABRα1 mRNA 上的多个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测定证实,miR-502-3p 靶向 GABRα1 基因并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此外,qRT-PCR,miRNA 原位杂交、免疫印迹和免疫染色分析证实,过表达 miR-502-3p 会降低 GABRα1 的水平,而抑制 miR-502-3p 则会提高 GABRα1 蛋白表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miR-502-3p 的过表达,细胞活力降低,坏死细胞数量增加。对人-γ-氨基丁酸受体 A- α1/β3/γ2(hGABAA-α1/β3/γ2)人胚肾HEK重组细胞系进行的全细胞膜片钳分析也显示,过表达 miR-502-3p 会降低 GABA 电流和 GABA 的整体功能,这表明 miR-502-3p 水平与 GABA 能突触功能呈负相关。此外,miR-502-3p 过表达时,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水平高;miR-502-3p 受抑制时,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水平低。此研究揭示了 miR-502-3p 调节 GABA 能突触的分子机制,并认为 miR-502-3p可能是调节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中GABA能突触功能的潜在治疗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4705-122X (Subodh Kumar)

    巨噬细胞向 M1 表型极化过程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lnc_000048/PKR/STAT1轴
    He Fang, Mengjie Li, Jingchen Yang, Shunping Ma, Li Zhang, Hongqi Yang, Qiongyan Tang, Jing Cao, Weimin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708-2722.   DOI: 10.4103/NRR.NRR-D-23-01498
    摘要19)      PDF (6228KB)(20)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是累及丘脑的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之一,但其诊断和治疗困难,患者遭受慢性躯体疼痛,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研究证实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成员2 (Kv1.2)在脊柱中的表达与疼痛相关。因此,离子通道的变化可能也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HDAC2-Kv1.2信号轴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抑制脑出血后铁过载可逆转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发生。首先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观察到Kv1.2表达下降,并证实Kv1.2的下调诱导了疼痛过敏,接着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大鼠丘脑中HDAC2过度激活可通过调控Kcna2基因的表观遗传沉默增加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诱导痛觉过敏。此外,还发现铁螯合剂去铁酮的应用可以逆转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大鼠 HDAC2 和 Kv1.2 表达变化,从而减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大鼠模型中的痛觉过敏。上述结果提示,脑出血后铁过载可能导致HDAC2过度表达,从而抑制Kcna2的表达并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大鼠模型中诱导疼痛敏化。实验揭示了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潜在机制,为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3124-4780 (Jing Cao); https://orcid.org/0000-0003-2265-7532 (Weimin Yang)

    姜酮增强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表达:减轻氯化镉诱导海马损伤和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
    Fahaid H. AL-Hashem, Salah O. Bashir, Amal F. Dawood, Moutasem S. Aboonq, Ismaeel Bin-Jaliah, Abdulaiziz M. Al-Garni, Mohamed D. Morsy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750-2759.   DOI: 10.4103/1673-5374.391300
    摘要20)      PDF (1715KB)(18)   

    氧化应激在海马损伤引起的记忆力减退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试图确定抗氧化和抗炎化合物姜酮是否能保护大鼠免受氯化镉诱导的海马损伤和记忆力减退,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能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信号实现。结果显示,姜酮可减轻氯化镉对大鼠海马的损伤,改善记忆功能。姜酮可显著降低氯化镉诱导损伤的海马组织中的炎症生物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内粘附分子以及凋亡生物标志物Bax和裂解的caspase-3的水平, 还可抑制海马活性氧和丙二醛的生成,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表达,同时显著提高核 Nrf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布芦沙托(一种选择性 Nrf2 抑制剂)可抑制姜酮的这些保护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姜酮可通过激活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表达,减轻氯化镉对海马的损伤,改善记忆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3-1176-3380 (Mohamed D. Morsy)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神经行为表型的影响: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Xiaowen Xu, Xinxin Wang, Li Zhang, Yiming Jin, Lili Li, Meifang Jin, Lianyong Li, Hong N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760-2772.   DOI: 10.4103/NRR.NRR-D-23-01490
    摘要15)      PDF (7203KB)(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脑瘫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缺氧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仍然很少。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抗缺氧性脑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等进一步探讨。为了解外源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实验于手术前 30 min腹腔注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5mg/kg),之后每 24 h注射1次。结果显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可以缩小缺氧缺血脑损伤小鼠的大脑梗死面积,改善小鼠认知行为学表现。TMT 蛋白质组学检测显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干预后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鼠多种蛋白质发生了变化。PRM平行反应监测和 Western 印迹进一步证实了 SERPINA3N、FN1、NT5C1A、MAP2 和 CPLX2 等蛋白的表达。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可通过炎症相关的途径,包括核因子-kappa B 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 B 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治疗可通过炎症相关途径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鼠的神经行为表型,提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可能成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治疗的潜在药物。

    https://orcid.org/0000-0002-5698-7284 (Hong Ni)

    Cav3.2通道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前途的干预靶点
    Feibiao Dai, Chengyun Hu, Xue Li, Zhetao Zhang, Hongtao Wang Wanjun Zhou, Jiawu Wang, Qingtian Geng, Yongfei Dong, Chaoliang T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480-2487.   DOI: 10.4103/1673-5374.390966
    摘要20)      PDF (2607KB)(16)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流入大脑神经元引发神经元死亡,且多种钙通道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av3.2通道是T型钙通道的主要亚型,有研究发现T型钙通道阻滞剂匹莫齐德和米贝拉地尔可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脑损伤,但是Cav3.2通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阐明。为此,实验分别以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高糖缺氧/复氧诱导原代海马神经元以构建体内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损伤的海马组织和原代海马神经元中Cav3.2表达显著上调。实验进一步建立Cav3.2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Cav3.2敲除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此外,Cav3.2敲除还减弱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而在Cav3.2敲除小鼠海马中过表达钙调神经磷酸酶可抵消Cav3.2敲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上述结果表明,Cav3.2敲除介导的神经保护功能是由钙调神经磷酸酶/激活T细胞核因子3信号传导介导的。这项研究表明,Cav3.2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有前途的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2-6873-7821 (Qingtian G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1740-1375 (Yongfei Dong); 
    https://orcid.org/0000-0002-1936-028X (Chaoliang Tang)

    巨噬细胞向 M1 表型极化过程中的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lnc_000048/PKR/STAT1轴
    Yuanyuan Ding, Yu Sun, Hongyan Wang, Hongqin Zhao, Ruihua Yin, Meng Zhang, Xudong Pan, Xiaoyan Z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488-2498.   DOI: 10.4103/NRR.NRR-D-23-01355
    摘要31)      PDF (3188KB)(7)   

    作者以往的研究验证了lnc_000048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中上调,并促进载脂蛋白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然而,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lnc_000048和蛋白激酶RNA激活(PKR)的联合调控,尤其是在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极化过程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实验建立了源自 THP-1 的测试态巨噬细胞(M0)、M1 和增强型交替活化巨噬细胞(M2)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验证了不同巨噬细胞模型中标记基因TNF-α,IL-6,IL-1β,IL-10,CCL18,CCL22,CD38,CD80,CD163mRNA 的表达以及 lnc_000048 的差异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蛋白CD11b,CD38,CD80。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了 Sh-lnc_000048-M1,Sh-NC-M1,Oe-lnc_000048-M1,Oe-NC-M1,Oe-lnc_000048-M1+C16 和 Oe-NC-M1+C16。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结果表明,下调lnc_000048会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和炎症反应,而过表达lnc_000048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此外,WB结果表明,lnc_000048能增强STAT1通路的激活,介导M1巨噬细胞极化。此外,RNA-pull down、质谱分析、catRAPID、RPIseq网站、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了lnc_000048和PKR在M1巨噬细胞胞质中的亚细胞共定位。从机制上证明,lnc_000048可能与PKR形成茎环结构特异性结合,并通过诱导PKR磷酸化激活PKR,共同调控STAT1磷酸化激活,从而增强STAT1通路介导的THP-1巨噬细胞向M1极化和炎症因子表达。这些结果揭示了lnc_000048/PKR/STAT1轴在M1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有作为治疗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1-9616-9289 (Xiaoyan Zhu); https://orcid.org/0009-0009-1010-9142 (Xudong Pan); 
    https://orcid.org/0009-0008-2958-0308 (Meng Zhang)

    DNA甲基化异常对高炎症状态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Yubo Wang, Ling Zhang, Tianjie Lyu, Lu Cui, Shunying Zhao, Xuechun Wang, Meng Wang, Yongjun Wang, Zixiao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229-2239.   DOI: 10.4103/1673-5374.392890
    摘要41)      PDF (2020KB)(41)   

    炎症与脑卒中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高炎症状态导致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DNA 甲基化与中风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有关。然而,DNA 甲基化对高炎症水平脑卒中的影响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低甲基化/高甲基化状态对高炎症脑缺血功能预后的影响,实验建立了大脑中动脉阻塞小鼠模型,并用脂多糖诱导小鼠进入高炎症状态,使用小分子抑制剂抑制关键 DNA 甲基化/去甲基化酶的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在脂多糖诱导的高炎症状态下,DNA 甲基化的抑制可能是脑缺血向严重性发展的原因。通过检测使用抑制剂后外周血中 DNA 5-mc 和 DNA 5-hmc 的水平,证实了全身甲基化状态的变化。随后发现,DNA 甲基化抑制剂治疗导致小鼠高炎症卒中后梗死体积扩大,功能预后恶化。缺血脑组织和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加剧。相关的炎症通路研究显示,核因子κB 明显过度激活。这些结果表明,抑制 DNA 甲基化会导致脑缺血后炎症严重的小鼠出现不良的功能预后。抑制DNA去甲基化可逆转上述变化。结果表明,DNA 甲基化可调节脑缺血的炎症反应,并在高炎症脑缺血的功能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http://orcid.org/0000-0002-9976-2341 (Yongjun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4713-5418 (Zixiao Li)

    在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中敲低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可将星形胶质细胞原位重编程为神经元
    Meng Yuan, Yao Tang, Tianwen Huang, Lining Ke, En Hu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240-2248.   DOI: 10.4103/1673-5374.390957
    摘要40)      PDF (7848KB)(31)   

    原位直接重编程技术可在体内将内源性神经胶质细胞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以用于修复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研究发现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敲低可使星形胶质细胞原位重编程为功能神经元,但也有研究认为这是腺病毒相关病毒转染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神经元中的漏表达造成的假象。因此,此次实验在内皮素1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中,以AAV-PHP. eB-GFAP-shPTB敲低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以观察GFAP-shPTB介导的神经元原位直接重编程对脑卒中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脑卒中小鼠模型中,敲低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可有效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重编程为缺血灶中的神经元,并可恢复神经组织结构,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行为功能。这一研究验证了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的有效性,为脑卒中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https://orcid.org/0000-0002-3393-4497 (En Huang); https://orcid.org/0009-0009-9251-3439 (Lining Ke)

    生长激素可促进下丘脑损伤后的轴突重建
    Kai Li, Zhanpeng Feng, Zhiwei Xiong, Jun Pan, Mingfeng Zhou, Weizhao Li, Yichao Ou, Guangsen Wu, Mengjie Che, Haodong Gong, Junjie Peng, Xingqin Wang, Songtao Qi, Junxiang P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249-2258.   DOI: 10.4103/1673-5374.389358
    摘要40)      PDF (7951KB)(22)   

    既往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可调节下丘脑相关的能量代谢、应激和激素释放,因此生长激素在治疗下丘脑损伤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实验经颅顶入路通过3D打印刀结合电解损伤损伤雄性小鼠下丘脑垂体柄损伤,建立了特异性下丘脑轴突损伤模型,而后以生长激素腹腔注射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可见,生长激素可通过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促进下丘脑神经元的存活以及从下丘脑正中隆起到垂体后叶的轴突再生和血管重建,从而减轻了下丘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尿崩症和情绪焦虑。这一结果提示,生长激素可通过影响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促进下丘脑损伤后轴突的重建。

    https://orcid.org/0000-0002-4380-7301 (Junxiang Peng); https://orcid.org/0000-0001-7600-9528 (Songtao Qi)

    3'-脱氧腺苷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异常突触可塑性和渴求行为
    Yize Qi, Yao Zhou, Jiyang Li, Fangyuan Zhu, Gengni Guo, Can Wang, Man Yu, Yijie Wang, Tengfei Ma, Shanwu Feng, Li Zho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270-2280.   DOI: 10.4103/1673-5374.392887
    摘要35)      PDF (1952KB)(21)   

    甲基苯丙胺成瘾是一种以持续寻求毒品行为为特征的脑部疾病,它与突触可塑性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突触可塑性异常与 NOD 样受体家族含吡啶域-3(NLRP3)炎性体的激活有关。传统中药蛹虫草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3'-脱氧腺苷,可抑制NLRP3炎性小体在脑内的表达。尽管既往研究已证实甲基苯丙胺成瘾可激活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但3'-脱氧腺苷是否通过抑制该炎性小体影响神经元异常突触可塑性并降低甲基苯丙胺渴求行为尚不明确。实验首先发现甲基苯丙胺成瘾小鼠的条件位置偏爱评分,并减少海马神经元中c-fos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证实,3'-脱氧腺苷可以降低甲基苯丙胺引起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异常增强,并改善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此外,3'-脱氧腺苷降低海马神经元中NLRP3的表达和改善海马神经元损伤。NLRP3敲除小鼠表现为甲基苯丙胺渴求行为明显降低,突触可塑性及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改善,表明NLRP3炎性小体在异常突触可塑性与甲基苯丙胺渴求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药理学方法激活NLRP3逆转了3'-脱氧腺苷对渴求行为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3'-脱氧腺苷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来减轻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异常突触可塑性和渴求行为,为甲基苯丙胺成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https://orcid.org/0000-0002-8916-7370 (Tengfei Ma); https://orcid.org/0000-0002-5946-2811 (Shanwu Feng); https://orcid.org/0009-0000-5000-6679 (Li Zhou)

    高表达miR-124-3p小胶质细胞源性外泌体可减轻重复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内质网应激损伤
    Yan Wang, Dai Li, Lan Zhang, Zhenyu Yin, Zhaoli Han, Xintong Ge, Meimei Li, Jing Zhao, Shishuang Zhang, Yan Zuo, Xiangyang Xiong, Han Gao, Qiang Liu, Fanglian Chen, Ping Le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2010-2018.   DOI: 10.4103/1673-5374.391189
    摘要62)      PDF (4815KB)(28)   

    作者团队既往研究发现,miR-124-3p在重复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小胶质细胞外泌体中上调,但其对神经元内质网应激的潜在影响尚不清楚。实验首先以划痕损伤HT22细胞模拟创伤性脑损伤,再使其与高表达miR-124-3p的BV2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结果证实小胶质细胞来源的高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可改善划痕损伤神经元的凋亡和内质网应激。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明,miR-124-3p可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IRE1α的特异性位点结合,同时IRE1α功能挽救实验也证实,miR-124-3p可通过靶向IRE1α降低其表达,从而抑制损伤神经元的内质网应激。最后将含有miR-124-3p的小胶质细胞来源外泌体鼻内递送到重复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中,可见海马神经元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提示重复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外泌体中高表达的miR-124-3p可转移到损伤神经元中抑制神经元应激,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因此,含miR-124-3p的小胶质细胞外泌体可能成为重复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保护的一种新疗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8410-7715 (Ping Lei)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Bo Zhao, Mei Li, Bingyu Li, Yanan Li, Qianni Shen, Jiabao Hou, Yang Wu, Lijuan Gu, Wenwei G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2019-2026.   DOI: 10.4103/1673-5374.390951
    摘要20)      PDF (1940KB)(9)   

    有研究发现,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可通过减轻氧化损伤来减轻小鼠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在大脑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进一步研究。为研究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首先阻塞糖尿病小鼠大脑中动脉建立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侧脑室注射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过表达腺相关病毒,可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氧化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体外实验中,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敲除可减轻高糖缺氧模拟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中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为探索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的作用机制,对脑组织特异性Sirtuin 1敲除小鼠进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现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的保护作用是依赖于Sirtuin 1信号通路激活实现的。综上所述,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可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其机制与活化Sirtuin 1信号通路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3-4405-0168 (Wenwei Gao); https://orcid.org/0000-0003-1928-8772 (Lijuan Gu)

    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神经损伤
    Lulu Xue, Ruolan Du, Ning Bi, Qiuxia Xiao, Yifei Sun, Ruize Niu, Yaxin Tan, Li Chen, Jia Liu, Tinghua Wang, Liulin Xi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2027-2035.   DOI: 10.4103/1673-5374.390952
    摘要25)      PDF (5558KB)(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导致脑瘫、神经感觉缺陷和认知障碍,目前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并发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既往研究已证实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然而,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尚未得到证实。此次实验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可见其认知和运动功能均显著恢复。进而以蛋白芯片筛选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的白细胞介素3表达明显升高,而移植人胎盘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后可降低白细胞介素3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索白细胞介素3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实验通过氧糖剥夺SH-SY5Y细胞构建了体外缺氧缺血模型,并通过小干扰RNA抑制白细胞介素3的表达,可见氧糖剥夺SH-SY5Y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受到白细胞介素3敲低的进一步抑制。且敲低白细胞介素3也会加重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的神经元损伤以及认知和运动损伤。因此,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诱导的神经损伤,且这一作用与白细胞介素3介导的神经功能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2-1623-5969 (Liulin Xiong); https://orcid.org/0000-0003-2012-8936 (Tinghua Wang)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增殖
    Jing Luo, Yuan Feng, Zhongqiu Hong, Mingyu Yin, Haiqing Zheng, Liying Zhang, Xiquan 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72-1780.   DOI: 10.4103/1673-5374.389303
    摘要26)      PDF (10220KB)(17)   

    神经干细胞增殖对于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脑梗死损伤具有重要意义。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最近成为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工具之一,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此次实验发现,重复性磁刺激可有效促进氧糖剥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且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可减少大脑总动脉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改善其认知功能,促进缺血半暗带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进一步RNA测序显示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可激活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中Wnt信号通路。进一步PCR分析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促进Akt磷酸化,上调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通路,从而促进糖原合成酶激酶的增殖。最后对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响ATK磷酸化进行验证,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激活P2通道/CaM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中Ca2+的流入,从而促进Akt的磷酸化并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通路。由此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钙离子内流调控的磷酸化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发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该研究得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内在机制的开拓性成果,其结果可为重复经颅磁刺激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5554-6903 (Xiquan Hu); https://orcid.org/0000-0002-9969-4561 (Liying Zhang)

    小鼠皮质神经胶质细胞直接转分化为神经元:双光子实时成像的证据
    Zongqin Xiang, Shu He, Rongjie Chen, Shanggong Liu, Minhui Liu, Liang Xu, Jiajun Zheng, Zhouquan Jiang, Long Ma, Ying Sun, Yongpeng Qin, Yi Chen, Wen Li, Xiangyu Wang, Gong Chen, Wenliang Le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81-1788.   DOI: 10.4103/1673-5374.386401
    摘要36)      PDF (111556KB)(23)   

    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基于转录因子的原位重编程,其可直接将内源性神经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功能神经元,可作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的替代疗法。然而,关于终末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如何在复杂的脑回路中转分化为精细的神经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事实上,最近有研究对星形细胞谱系追踪小鼠星形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研究结果存在疑问。此次实验使用双光子活体长时程成像连续捕捉小鼠皮质中增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谱系追踪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异位表达后的原位星形胶质细胞到神经元的转换过程。延时成像可见,一个典型的具有多个锥形分支的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分化成为一个具有长突起和动态生长锥的典型神经元的动态过程,其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以寻找合适的投射靶点。同时发现,转化而来的神经元有长神经突和动态的生长锥,并可径向或切向迁移到合适的位置,进而证明了胶质细胞在转分化过程中具有迁移特性。此外,双光子钙成像和膜片钳记录证实新生成的神经元表现出同步钙信号、重复动作电位和自发突触反应,表明它们在局部神经回路中建立了功能性突触连接。这项研究提供了星形胶质细胞直接向神经转化的最直观证据,并明确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神经再生和神经回路重建方面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https://orcid.org/0000-0002-7954-7214 (Wenliang Lei); https://orcid.org/0000-0002-1857-3670 (Gong Chen); https://orcid.org/0000-0001-5103-433X (Xiangyu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4632-5754 (Wen Li)

    外侧隔核向海马腹侧CA1区的投射如何影响社交能力
    Dan Wang, Di Zhao, Wentao Wang, Fengai Hu, Minghu Cui, Jing Liu, Fantao Meng, Cuilan Liu, Changyun Qiu, Dunjiang Liu, Zhicheng Xu, Yameng Wang, Yu Zhang, Wei Li, Che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89-1801.   DOI: 10.4103/1673-5374.389304
    摘要19)      PDF (35913KB)(17)   

    社会功能障碍是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外侧隔核相关通路在介导社会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外侧隔核及相关脑区之间的连接在社会行为方面的确切功能作用尚不清楚。此次实验在小鼠中使用电生理和化学遗传学方法进行了三箱实验,以确定外侧隔核向海马腹侧CA1区的投射如何影响社交能力。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可在社交经历后被激活,而化学遗传学激活外侧隔核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能增强社交行为,而外侧隔核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具有海马腹侧CA1区的正向神经纤维投射,并与海马腹侧CA1区中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均形成突触连接,但是仅特异性调节海马腹侧CA1区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活性。特异性阻断海马腹侧CA1区中γ-氨基丁酸A受体能弱化特异性激活外侧隔核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对社交行为的促进作用。这些发现支持了外侧隔核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向海马腹侧CA1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神经环路对小鼠社交偏好和社交新奇性的调控作用,提示此神经环路或核团或可成为社交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1-5385-6249 (Chen Li); https://orcid.org/0000-0002-6378-7723 (Wei Li); https://orcid.org/0000-0002-9959-005X (Yu Zhang)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的出血转化与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脂多糖有关
    Qin Huang, Minping Wei, Xianjing Feng, Yunfang Luo, Yunhai Liu, Jian Xi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32-1540.   DOI: 10.4103/1673-5374.385846
    摘要38)      PDF (8399KB)(20)   

    出血转化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会恶化预后并增加死亡率。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一些特殊细菌与细菌代谢产物的结合可能会参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为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与出血转化间的关系,开展了一项观察性回顾研究,该研究于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9 月纳入48名参与者,其中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伴有出血转化15例(HT组),卒中后无出血转化17例(非HT组),以及由1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 16s 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序列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还研究了脂多糖通路的关键成分: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和溶质CD14。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T组和non-HT组的细菌多样性都有所减少。HT 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不同,尤其是肠杆菌科成员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增加。与非 HT 组相比,HT 组血浆脂多糖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更高。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和溶质CD14的浓度与肠杆菌的数量增加有关。为了确定肠道菌群和脂多糖相关炎症反应在HT中的作用,构建了梗死后出血转化大鼠模型,并进行了粪菌移植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移植无出血转化供体的肠道菌群而言,移植出血转化供体的肠道菌群可以增加受体大鼠的梗死体积和加重出血转化严重程度。出血转化供体来源的微生物群使受体大鼠血浆中存在较高水平的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和溶质CD14。这表明,梗死后出血转化促进肠道菌群紊乱,使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升高,致病代谢产物脂多糖增加,肠脑屏障受损,这可能是影响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提供了可能的作用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1-9154-131X (Jian Xia)


    激活Wnt/β-catenin/CYP1B1通路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致血脑屏障损伤
    Xingyong Chen, Nannan Yao, Yanguang Mao, Dongyun Xiao, Yiyi Huang, Xu Zhang, Yinzhou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41-1547.   DOI: 10.4103/1673-5374.386398
    摘要56)      PDF (10000KB)(4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 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破坏。然而,两者在缺血性卒中的潜在联系仍不清楚。实验发现脑缺血导致氧化应激和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TWS119激活该通路可减轻氧化应激,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YP1B1和紧密连接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水平以及脑微血管密度。体外模拟细胞缺血缺氧模型研究发现,氧糖剥夺/复氧诱导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加重细胞凋亡,下调CYP1B1和紧密连接蛋白水平,抑制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然而,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β-catenin基因则改善或加重了这些效果。此外,敲低β-catenin可降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CYP1B1的蛋白表达,而敲低CYP1B1并未改变氧糖剥夺/复氧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GSK-3β,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因此,CYP1B1可能作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游靶点,激活Wnt/β-catenin/CYP1B1通路有助于改善氧化应激,增加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减轻缺血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说明激活Wnt/β-catenin/CYP1B1通路有助于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新策略。

    https://orcid.org/0000-0002-9595-2244 (Yinzhou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4064-4228 (Xu Zhang)

    重复爆炸诱发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腰段脊髓肾上腺素水平降低
    Shigeharu Tsuda, Mustafa Golam, Jiamei Hou, Kevin K.W. Wang, Floyd J. Thompson, Prodip Bos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48-1552.   DOI: 10.4103/1673-5374.385838
    摘要30)      PDF (959KB)(31)   

    创伤性脑损伤预后不良与单胺类物质(尤其是肾上腺素)水平失调有关,但很少有临床前研究对创伤性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肾上腺素水平进行检测。事实上,多项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在脑血流的自动调节、适应、增强长期记忆、情感记忆编码和正常肌肉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实验旨在确定轻度重复性爆炸诱导的创伤性脑损伤对大鼠几个特定功能区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在3次间隔3d的重复爆炸损伤后,在伤后第8天应用高灵敏度电化学检测器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大鼠运动皮质、海马、蓝斑、前庭神经核和腰段脊髓肾上腺素水平。结果显示,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假手术组相比,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腰段脊髓中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下降;而在其他特定脑区,尽管肾上腺素水平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略有变化,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是首次报道重复性轻度爆炸诱导的创伤性脑损伤后脊髓中肾上腺素水平的改变;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从而开发有针对性的新疗法。

    https://orcid.org/0000-0000-1378-3644 (Prodip Bose)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全脑及子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连接: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Sihong Huang, Jungong Han, Hairong Zheng, Mengjun Li, Chuxin Huang, Xiaoyan Kui, Ju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53-1558.   DOI: 10.4103/1673-5374.387971
    摘要51)      PDF (10158KB)(36)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异质性高,其作用机制仍不明朗。以非侵入性的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来探索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生物学标志物,成为研究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热点。图论,作为一种复杂网络的定量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中。但既往研究主要以图论分析特定人群发生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且少有研究同时其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异常。所以,针对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异常及其演变仍需进一步探索。为了解急性期的异常连接是否可以作为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成像和认知功能纵向变化的指标,此次纵向研究招募了46例损伤2周内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将静息状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数据用于图论网络分析,可见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背侧注意网络的结构连接减弱。46例患者中有22例在慢性期(3个月后)随访,可见其结构和功能连接以及认知表现趋于正常。此外,更好的认知功能与更高效的脑网络相关。此外,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小世界网络属性的改变可以预测患者网络连接的纵向恢复。该研究提示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联合分析在了解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和进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此外,基于子网络的探索性分析可作为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https://orcid.org/0000-0002-7851-6782 (Jun Liu)

    神经营养素 BNN-20 对黑质变性小鼠模型神经祖细胞移植后中脑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
    Theodora Mourtzi, Nasia Antoniou, Christina Dimitriou, Panagiotis Gkaravelas, Georgia Athanasopoulou, Panagiota Nti Kostantzo, Olga Stathi, Efthymia Theodorou, Maria Anesti, Rebecca Matsas, Fevronia Angelatou, Georgia Kouroupi, Ilias Kazani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318-1324.   DOI: 10.4103/1673-5374.385314
    摘要32)      PDF (20186KB)(10)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神经营养素BNN-20在进行性黑质变性模型"小鼠的SNpc中表现出很强的神经保护和促神经源活性。实验从两个与临床相关的方面扩展了以往研究成果。首先,实验评估了 BNN-20 对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这些细胞和神经元分别来自健康和帕金森病供体。其次,实验还评估了 BNN-20 是否能提高处于退化晚期的进行性黑质变性模型weaver小鼠神经祖细胞移植的效果。结果发现,BNN-20 对培养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祖细胞的直接影响有限,可稍微增强其向神经元的分化,并部分逆转帕金森病供体产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理表型。与此相一致,实验发现 BNN-20 对移植到weaver小鼠黑质的神经祖细胞没有影响。然而,该移植明显诱导了整个中脑的内源性神经源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微神经营养素 BNN-20干预 后显著增强。实验结果证明了BNN-20 可以特异性地增强中脑的内源性神经源反应,但对培养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祖细胞缺乏类似的活性,说明BNN-20促神经源效应的体内特异性。

    https://orcid.org/0000-0003-1035-0584 (Ilias Kazanis); https://orcid.org/0000-0001-5106-8214 (Theodora Mourtzi)

    线粒体移植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发生
    Li Sun, Zhaoyan Zhao, Jing Guo, Yuan Qin, Qian Yu, Xiaolong Shi, Fei Guo, Haiqin Zhang, Xude Sun, Changjun Gao, Qian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325-1335.   DOI: 10.4103/1673-5374.385313
    摘要66)      PDF (21142KB)(21)   

    已经研究表明,将健康的功能线粒体移植到大鼠侧脑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采取便于临床转化的静脉给药方式对于局灶性永久性缺血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其有效的调控方式仍不明确。为此,实验给予光血栓局灶性缺血模型小鼠尾静脉或原位注射新鲜线粒体。通过动物行为测试、免疫荧光染色、TTC染色、mRNA-seq和Western blot观察小鼠的焦虑、记忆、皮质梗死面积、热休克和神经发生。通过生物信息分析、Western印迹、共免疫沉淀和质谱分析找到了线粒体功能的可能调控因子-S100A9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体外,测试了外源线粒体与内源线粒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受体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线粒体移植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小鼠的死亡率,促进焦虑样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减少脑皮质梗死面积,抑制皮层的焦亡,并促进神经发生;(2)缺血损伤引起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的S100A9可调节移植线粒体的功效;(3)在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内,外源线粒体在与内源线粒体融合后,能增强线粒体功能、降低氧化还原应激、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并抑制焦亡;(4)S100A9可影响外源线粒体在小胶质细胞的内化,从而增强了其促增殖和抗焦亡的作用。总之,线粒体移植通过抑制焦亡和促进神经发生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保护作用,而且S100A9在促进外源线粒体内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1-9538-936X (Qian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5860-6596 (Changjun Gao); https://orcid.org/0000-0002-8365-0644 (Xude Sun)

    运动联合褪黑素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睡眠及运动障碍
    Haitao Zhao, Tong Zhang, Haojie Zhang, Yunlei Wang, Lingna Ch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336-1343.   DOI: 10.4103/1673-5374.385844
    摘要58)      PDF (27466KB)(18)   

    运动联合褪黑素治疗对脊髓损伤和阿尔茨海默病有互补和协同改善作用,但其对脑卒中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实验通过阻塞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60min建立了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然后连续7d给予运动联合褪黑素干预。结果可见,运动联合睡眠可显著延长脑卒中大鼠的睡眠时间,并增加delta功率值并恢复delta功率节律。此外,运动联合睡眠还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大鼠的协调性、耐力和握力以及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脑卒中大鼠运动联合睡眠治疗后,其海马CA1区神经元活性和突触后密度厚度明显增加,细胞外谷氨酸含量降低,而谷氨酸受体2的表达增加。且运动联合褪黑素治疗比单一褪黑素或运动治疗更为有效。这提示,运动联合睡眠联合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以及运动功能,其作用是通过诱导谷氨酸2型受体蛋白表达的增加以及调节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实现的。

    https://orcid.org/0000-0003-0898-1766 (Tong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3-3725-4787 (Haitao Zhao)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应激性高血糖可加剧血脑屏障损伤
    Tianqi Xu, Jianhong Yang, Yao Xu, Xiaofeng Wang, Xiang Gao, Jie Sun, Chenhui Zhou, Yi Hu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344-1350.   DOI: 10.4103/1673-5374.385851
    摘要44)      PDF (9676KB)(2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应激性血糖升高是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且脑出血性转化与血脑屏障破坏有关。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其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已成为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的一种新范式。因此实验首先观察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线粒体转移现象,随后探究了氧糖剥夺损伤以及其后的高糖刺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线粒体转移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健康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将自身完整的线粒体转移至氧糖剥夺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而氧糖剥夺损伤后的高糖刺激能够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线粒体转移程度,并破坏线粒体功能。紧接着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了血脑屏障体外模型,可见氧糖剥夺后应激性高血糖能够降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总体能量代谢水平,并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缺血性脑卒中后高血糖与脑出血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应激性高血糖是重度脑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应激性高血糖可加重血脑屏障破坏,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转移而实现的。

    https://orcid.org/0000-0003-3598-9747 (Yi Huang); https://orcid.org/0009-0004-1970-374X (Chenhui Zhou)

    颂钵振动可减轻焦虑样行为:涉及改善躯体感觉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的异常
    Afzal Misrani, Sidra Tabassum, Tintin Wang, Huixian Huang, Jinxiang Jiang, Hongjun Diao, Yanping Zhao, Zhen Huang, Shaohua Tan, Cheng Long, Li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351-1359.   DOI: 10.4103/1673-5374.385840
    摘要97)      PDF (9173KB)(73)   

    颂钵作为一种古老的声音疗愈方式,经手工凿击可发出低频声音,并产生可被感知的谐音和振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颂钵可缓解压力以及抗焦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实验首先构建通过慢性应激束缚压力和睡眠剥夺构建了焦虑样行为小鼠模型,然后以颂钵垫模拟颂钵的声音和振动。结果发现,与人类不同,颂钵的谐音联合振动并不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而单独的振动成分可改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此外,颂钵振动可增加焦虑小鼠躯体感觉皮质和前额叶皮质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水平,并降低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水平,并降低前额叶皮质中CaMKII水平,还可增加感觉皮质和前额叶皮质中γ-氨基丁酸能小白蛋白中间神经元数量。同时电生理测试显示,颂钵的振动能显著降低应激束缚压力和睡眠剥夺所致内侧前额叶皮质低频gamma振荡峰值频率的异常。由此说明,颂钵振动可通过减轻改善躯体感觉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的异常的分子和电生理活动而减轻焦虑样行为。

    https://orcid.org/0000-0001-7448-8588 (Li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0904-796X (Cheng Long); https://orcid.org/0000-0003-2784-5436 (Afzal Misrani); 
    https://orcid.org/0009-0000-6069-8795 (Sidra Tabassum); https://orcid.org/0009-0004-3253-0935 (Tintin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3-3713-6780 (Jinxiang Jiang); 
    https://orcid.org/0009-0009-0474-7885 (Hongjun Diao); https://orcid.org/0000-0003-0486-9304 (Yanping Zhao)

    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焦亡
    Mingxiang Ding, Lei Jin, Boyang Wei, Wenping Cheng, Wenchao Liu, Xifeng Li, Chuanzhi Du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64-1071.   DOI: 10.4103/1673-5374.385311
    摘要42)      PDF (18209KB)(16)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显著缓解早期脑损伤。然而,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缓解作用是否包含抑制细胞焦亡和任何其他潜在机制尚不明确实验利用血管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小鼠模型。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NLRC4GSDMD主要在星形细胞中表达。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LRC4GSDMD/GSDMD-N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伴有脑水肿和神经系统损伤。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如何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期间的细胞焦亡作用,将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或靶向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siRNA注射于小鼠脑室内。结果发现,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星形胶质细胞焦亡,并可改善小鼠脑水肿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是通过抑制NLRC4炎症小体通路缓解星形胶质细胞焦亡。说明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焦亡的潜在药物,可为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提供的新治疗方式。

    https://orcid.org/0000-0002-2025-8637 (Chuanzhi Duan); https://orcid.org/0000-0003-4393-1916 (Xifeng Li)

    ATAT1缺失可增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红细胞吞噬作用和脑内出血后的血肿吸收
    Yihua Zhang, Ping Huang, Min Cao, Yi Chen, Xinhu Zhao, Xuzhi He, Lunshan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72-1077.   DOI: 10.4103/1673-5374.382984
    摘要45)      PDF (2391KB)(55)   

    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的红细胞吞噬作用在脑出血后的血肿清除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伴随着吞噬作用;然而,它们是否以及如何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红细胞吞噬作用相关仍不清楚。为了解微管的稳定性对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实验首先将标记了DIO-GFP的红细胞与BV2/RAW264.7细胞系共培养,然后流式筛选出吞噬红细胞后GFP阳性BV2/RAW264.7与未吞噬红细胞的GFP阴性BV2/RAW264.7,利用WB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发现GFP阳性BV2/RAW264.7的稳定型微管标志物-Ac α-tub表达显著降低。ATAT1是Ac α-tub的特异性乙酰基转移酶,实验利用shRNA干扰BV2/RAW264.7细胞的ATAT1表达,发现BV2/RAW264.7细胞吞噬红细胞的能力显著增强。实验进一步引入ATAT1敲除小鼠,并将标记DIO-GFP的红细胞注入纹状体模拟脑出血,发现ATAT1敲除组血肿周围GFP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高。此外,ATAT1敲除组血肿吸收速度显著加快,且血肿周围促炎因子降低、抑炎因子升高。最后观察到ATAT1敲除组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减少,ATAT1敲除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也显著改善。说明ATAT1的缺失会加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红细胞吞噬作用和脑出血后血肿的吸收,这为血肿清除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确定了治疗脑出血的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2770-764X (Lunshan Xu)

    P7C3-A20抑制过度自噬和细胞凋亡治疗创伤性脑损伤
    Zhiqing Yang, Zhenchao Wang, Xiaoqi Deng, Lingxin Zhu, Zhaomeng Song, Changyu Cao, Xinra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78-1083.   DOI: 10.4103/1673-5374.380910
    摘要38)      PDF (5311KB)(39)   

    创伤性脑损伤可导致神经元的自噬和凋亡,3,6-二溴-BETA-氟-N-(3-甲氧基苯基)-9H-咔唑-9-丙胺(P7C3-A20)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对创伤性脑损伤是否有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腹腔注射P7C3-A20后,可见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大鼠严重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减轻大脑神经元损伤,抑制过度细胞凋亡和自噬。P7C3-A20还可明显降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大脑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凋亡相关蛋白Bcl-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和Bax的表达,并提高自噬蛋白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P7C3-A20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脑细胞过度的自噬与凋亡反应,发挥对大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提示P7C3-A20可能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一种有吸引力的策略。

    https://orcid.org/0000-0002-2129-8147 (Xinran Li)

    miR-9-5p/CXCL11通路是硫化氢拮抗缺氧缺血脑损伤神经炎症的关键靶点 
    Yijing Zhao, Tong Li, Zige Jiang, Chengcheng Gai, Shuwen Yu, Danqing Xin, Tingting Li, Dexiang Liu, Zhen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84-1091.   DOI: 10.4103/1673-5374.382860
    摘要26)      PDF (51515KB)(11)   

    作者既往研究发现,硫化氢(H2S)对新生小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硫化氢产生这种作用的具体机制。此次实验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小鼠模型以及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模型中证实,硫化氢的前体L-半胱氨酸治疗可减轻缺氧缺血诱导的脑梗死和脑萎缩,并增加前额叶皮质中miR-9-5p和胱硫氨酸β-合成酶(大脑中主要的硫化氢合成酶)的表达;且miR-9-5p抑制剂可阻断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小鼠损伤前额叶皮质中胱硫氨酸β-合成酶的表达。而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小鼠损伤前额叶皮质中过表达miR-9-5p,可见胱硫氨酸β-合成酶表达和硫化氢合成增加。L-半胱氨酸还可降低缺氧缺血脑损伤小鼠前额叶皮质和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中miR-9-5p的靶基因之一CXCL11的表达,并增加促炎细胞因子BNIP3,FSTL1,SOCS2以及SOCS5水平,而miR-9-5p抑制剂可逆转上述变化。由此提示,硫化氢可通过调节miR-9-5p/CXCL11轴对改善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小鼠神经炎症,恢复胱硫氨酸β-合成酶表达,从而发挥减轻缺氧缺血脑损伤神经炎症的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3-3173-6961 (Zhen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1-5023-4874 (Dexiang Liu)

    Endorepellin表达下调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功能性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Qian Zhang, Yao Jing, Qiuyuan Gong, Lin Cai, Ren Wang, Dianxu Yang, Liping Wang, Meijie Qu, Hao Chen, Yaohui Tang, Hengli Tian, Jun Ding, Zhimi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92-1097.   DOI: 10.4103/1673-5374.382861
    摘要32)      PDF (3074KB)(23)   

    颅内血管丧失或功能障碍是创伤性脑损伤特征性表现之一,几乎伴随创伤性脑损伤全病理过程,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结局及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endorepellin可通过影响多条信号通路改变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成管能力,并最终发挥拮抗血管生成作用。然而,endorepellin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仍缺乏相关研究。实验发现下调endorepellin的表达可以促进小鼠损伤灶周围血管新生并改善小鼠TBI后神经功能恢复,利用同步辐射进行活体小鼠脑血管造影进一步提示endorepellin表达下调后损伤灶周围新生微血管密度明显提高,且存在灌注功能的血管显著增加。体外实验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低表达endorepellin后细胞成管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探究发现,低表达endorepellin促进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素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实验为促进TBI后微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3-0525-503X (Hengli Tian); https://orcid.org/0000-0001-5931-992X (Jun Ding); https://orcid.org/0000-0001-5490-9517 (Zhiming Xu)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