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脊髓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脊髓类器官的水凝胶:挑战和潜在应用
    Wai Hon Chooi, Yuewen Wu, Shi-Yan 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329-2330.   DOI: 10.4103/NRR.NRR-D-23-01665
    摘要19)      PDF (1004KB)(7)   
    神经祖细胞移植与康复相结合促进颈脊髓损伤后的恢复
    Camila M. Freria, Paul L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433-1434.   DOI: 10.4103/1673-5374.387993
    摘要23)      PDF (1032KB)(37)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在体重编程
    Yannick N. Gerber, Florence E. Perr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487-488.   DOI: 10.4103/1673-5374.380893
    摘要34)      PDF (611KB)(28)   
    细胞外囊泡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Young-Ju Lim, Wook-Tae Park, Gun Woo Le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491-492.   DOI: 10.4103/1673-5374.380894
    摘要33)      PDF (696KB)(23)   
    磷酸二酯酶4亚型抑制剂靶向神经炎症和刺激髓鞘再生的新见解
    Melissa Schepers, Tim Vanmierl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493-494.   DOI: 10.4103/1673-5374.380899
    摘要35)      PDF (286KB)(11)   
    脊髓硬膜内电极:机遇、挑战和临床应用
    Bruce Harland, Chien Yew Kow, Darren Svirski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503-504.   DOI: 10.4103/1673-5374.380895
    摘要36)      PDF (379KB)(15)   
    光生物调节抑制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表达的机制
    Zhihao Zhang, Zhiwen Song, Liang Luo, Zhijie Zhu, Xiaoshuang Zuo, Cheng Ju, Xuankang Wang, Yangguang Ma, Tingyu Wu, Zhou Yao, Jie Zhou, Beiyu Chen, Tan Ding, Zhe Wang, Xueyu 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 180-189.   DOI: 10.4103/1673-5374.374136
    摘要67)      PDF (3846KB)(43)   

    作者既往研究已发现810 nm光生物调节可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形成,并显著改善运动功能,然而其涉及的具体机制以及潜在靶点仍有待阐明。实验首先以T9夹闭法构建了脊髓损伤小鼠模型,并于损伤部位进行50mW/cm2,持续50min的光生物调节,连续7d。结果发现,光生物调节可显著恢复小鼠的运动功能,下调损伤脊髓中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表达。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光生物调节可抑制脊髓损伤诱导的蛋白聚糖相关基因的表达,且Versican是变化最显著的分子之一。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Versican存在于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中,且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在炎症诱导后Versican表达增加,而光生物调节可抑制其水平。最后对光生物调节干预的炎症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分析发现,磷酸化Smad3、磷酸化P38(MAPK亚族)和磷酸化Erk(MAPK亚族)的表达均发生了变化,说明Smad3/Sox9通路和MAPK/Sox9通路则是光生物调节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通路。由此提示,光生物调节对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家族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并发现versican是光生物调节干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关键靶分子之一,且发现MAPK/SOX9通路和Smad3/SOX9通路可能是这一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3-0852-1196 (Xueyu Hu); https://orcid.org/0000-0002-7573-1583 (Zhe Wang)

    利用光学透明、光片显微镜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析推进脊髓损伤研究
    Qiang Li, Alfredo Sandoval Jr, Bo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2): 2661-2662.   DOI: 10.4103/1673-5374.373708
    摘要53)      PDF (481KB)(17)   
    叶酸-接头-药物偶联在脊髓损伤中靶向递送丙烯醛清除剂肼苯哒嗪
    Seth A. Herr, Anna J. Prall, Riyi Sh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190-2191.   DOI: 10.4103/1673-5374.369107
    摘要71)      PDF (3543KB)(42)   
    原代少突胶质细胞培养中3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改变
    Kristen H. Schuster, Hayley S. McLoughl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0): 2192-2193.   DOI: 10.4103/1673-5374.368302
    摘要78)      PDF (2113KB)(28)   
    https://orcid.org/0000-0003-4279-2758 (Hayley S. McLoughlin)
    https://orcid.org/0000-0002-8896-3623 (Kristen H. Schuster) 
    数据、对象异质性和数据共享:脊髓损伤研究转化成功的关键?
    Karim Fouad, Olivia H. Wireman, John C. Gensel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8): 1730-1731.   DOI: 10.4103/1673-5374.363191
    摘要60)      PDF (2139KB)(35)   
    https://orcid.org/0000-0003-3654-7852 (Karim Fouad)
    https://orcid.org/0000-0002-5799-6561 (Olivia H. Wireman)
    https://orcid.org/0000-0001-8980-108X (John C. Gensel)
    脊髓损伤后治疗策略中基于 MicroRNA 的 Rho/ROCK 通路靶向
    Tetsu Kimura, Yuta Horikosh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2): 311-312.   DOI: 10.4103/1673-5374.346480
    摘要106)      PDF (1336KB)(54)   
    开放性脊柱裂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观点
    Friederike Knerlich-Lukoschus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2): 329-330.   DOI: 10.4103/1673-5374.343901
    摘要87)      PDF (1177KB)(15)   
    https://orcid.org/0000-0003-4907-015X (Friederike Knerlich-Lukoschus)
    转录因子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
    Zachary Finkel, Li Ca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1): 2439-2440.   DOI: 10.4103/1673-5374.335805
    摘要89)      PDF (327KB)(39)   
    锌指蛋白ZPR1:拯救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运动神经元存活依赖调节剂
    Juliana Cuartas, Laxman Gangwan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225-2227.   DOI: 10.4103/1673-5374.335798
    摘要127)      PDF (710KB)(43)   
    桥接阻断轴突再生的细胞外和细胞内机制:从七鳃鳗脊髓损伤中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角度
    Jianli Hu, Li-Qing Jin, Michael E. Selze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955-1956.   DOI: 10.4103/1673-5374.335144
    摘要112)      PDF (623KB)(58)   
    软骨素酶 ABC通过去除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抑制轴突再生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失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周围网的正常成分,在损伤部位分泌,最初被认为是纯粹的物理屏障。前期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通过与髓磷脂相关生长抑制剂的两种受体 Nogo 受体 1 和 3相互作用来抑制再生,从而启动下游抑制信号传导。 许多研究表明,用软骨素酶 ABC去除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多糖侧链会降低其轴突生长抑制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用软骨素酶 ABC消化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可增强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发芽和功能恢复。
        来自美国Shriners 医院儿科研究中心的Michael E. Selzer团队认为,软骨素酶 ABC本身具有热不稳定性的特性,限制了其在人体内(温度约37°C)的持久效力。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探索了不同的递送方法,例如纳米颗粒或合成支架,并在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中显示出可喜的结果,但这些方法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更好的疗效。软骨素酶 ABC 治疗脊髓损伤尚未进入临床试验,而该酶已在日本的 III 期试验中评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干预的替代方案,其中将软骨素酶 ABC 注射到腰椎间盘以消化髓核。这为软骨素酶 ABC在人类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潜在用途提供了启示。总之,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的成功方法应结合细胞内和细胞外机制的操作,例如去除细胞外抑制剂,增强细胞内促再生分子的表达,并通过新再生的轴突促进功能性突触的形成。更好地理解连接环境和神经元内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的机制,会促使研究人员设计出更好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9 月 9 期发表。
    冷冻凝胶支架:柔软且易于使用的神经组织培养工具
    Ben Newland, Katherine R. L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981-1983.   DOI: 10.4103/1673-5374.335156
    摘要113)      PDF (1026KB)(50)   
    冷冻凝胶支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最新研究表明冷冻凝胶的一个特征是,支架的孔径可以通过改变使用的冷冻方案轻松调整。较慢的冷冻速度会产生更大的孔,其尺寸适合于冷冻凝胶支架本身的细胞粘附和生长。孔可以做得足够大,以允许神经祖细胞在培养的前三天内渗透到整个冷冻凝胶结构中。当用作 3D 细胞培养系统时,这些冷冻凝胶允许神经祖细胞培养 28 天,而不会形成坏死核心或自发分化,这是 3D 神经球培养的两个常见问题。这种培养技术可以适用于类器官培养,有可能使类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保留一个可行的核心。可以在细长的冷冻凝胶圆柱体中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将含有成熟多巴胺神经元的神经移植到纹状体中,使得移植神经元能够稳健地存活和扩散。冷冻凝胶输送试剂、蛋白质和细胞的能力使其成为设计软植入式治疗药物输送系统的一个有吸引力的起点。
        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Ben Newland团队认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留下的切除腔可以填充软冷冻凝胶输送系统,允许重新利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将肿瘤成像与 3D 打印技术相结合以创建模具,可以制备特定尺寸和形状的冷冻凝胶,以大致匹配腔体的冷冻凝胶。带电的冷冻凝胶可以加载带相反电荷的化学治疗剂(例如阿霉素)。用这种载有药物的冷冻凝胶填充切除腔可能会实现这些治疗剂向切除腔的所有表面均匀和持续的释放。可注射的微型冷冻凝胶可用于将治疗剂局部肿瘤内递送到不可切除的肿瘤,前提是它们仍然可以通过立体定向注射到达。冷冻凝胶具有高弹性、高韧性和大孔性的独特组合,非常适合神经引导导管等应用,为再生神经元提供机械支持,而不会阻碍流体流向这些细胞。冷冻凝胶支架已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各种应用,它们的关键机械特性使它们能够轻松处理、压缩或注射,同时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结合其大孔结构和设计和化学成分的多功能性,这些独特的特性使冷冻凝胶成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及其许多相关疾病的非常有前途的新工具。柔软和可植入的冷冻凝胶也有望用于基于亲和力的药物递送系统,特别是在非常需要长期释放和组织匹配的机械性能的情况下。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9 月 9 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3-0660-2486 (Katherine R. Long)
    钾氯共转运体2上调: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多模式疗法
    Shane V. Hegarty, Joanna Stanick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984-1986.   DOI: 10.4103/1673-5374.335155
    摘要140)      PDF (429KB)(50)   
    钾/氯共转运体2可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和痉挛
    药物介导的背角钾/氯共转运体2功能恢复可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性疼痛。脊髓损伤后用 5-HT2A 受体激动剂 TCB-2 治疗来减少热痛觉过敏取决于钾/氯共转运体2功能的增加。通过鞘内注射 DIOA(一种选择性钾/氯共转运体2阻滞剂)对钾/氯共转运体2进行药理抑制,可以防止这些镇痛作用。使用CLP257 化合物评估急性增加钾/氯共转运体2对慢性脊髓损伤后痉挛症状的影响。脊髓损伤后钾/氯共转运体2的表达逐渐减少,而脊髓损伤后运动介导的功能改善与腰椎运动神经元中钾/氯共转运体2的表达增加相吻合。直接将 CLP257 递送到慢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腰脊髓,以探索药理学神经调节方法是否可以用作基于运动的疗法的替代方案,这对于某些脊髓损伤患者来说是困难的甚至不可能的。增加腰椎增大中的钾/氯共转运体2活性改善了 H 反射的速率依赖性抑制,并减少了慢性脊髓损伤后久坐动物对肌肉拉伸的阶段性和强直性肌电图反应。最新研究表明CLP257 恢复了慢性脊髓损伤大鼠腰部运动神经元中钾/氯共转运体2膜的表达。药理学增强钾/氯共转运体2活性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痉挛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这两种疾病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和致残的共病。 
    来自美国AXONIS 治疗公司的Shane V. Hegarty团队认为,作为小分子钾/氯共转运体2增强剂药物的替代或补充,腺相关病毒-钾/氯共转运体2还被证明可以介导瘫痪小鼠步进能力的稳健恢复。这种一次性的基因治疗可以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持续的功能恢复,尤其是那些对钾/氯共转运体2神经调节药物表现出治疗反应的患者。腺相关病毒可以安全地直接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这减轻了与全身腺相关病毒输送相关的外周问题,鞘内腺相关病毒9-钾/氯共转运体2治疗可能适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病毒介导的钾/氯共转运体2基因疗法完全持久地消除了神经损伤动物的神经性疼痛。由于钾/氯共转运体2上调作用直接恢复幸免脊髓组织内的内源性神经元抑制,因此这种治疗策略有可能避免严重的副作用并提高脊髓损伤个体的生活质量。与硬膜外电刺激在某些患者中已经取得的成果类似,但有更大的潜力扩展到更广泛的脊髓损伤患者群体。通过在药物开发方面的协同努力,为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瘫痪、疼痛和痉挛的一流钾/氯共转运体2疗法是可能的。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9 月 9 期发表。
    去往何处?用于受损中枢神经系统恢复和再生的生物工程多糖基水凝胶支架
    Isadora C. Carvalho, Herman S. Mansu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7): 1478-1480.   DOI: 10.4103/1673-5374.330599
    摘要75)      PDF (705KB)(24)   
    脊髓损伤后的运动恢复:轴突再生和重新连接之间的紧密依赖
    Hector Ramiro Quintá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3): 553-554.   DOI: 10.4103/1673-5374.320977
    摘要192)      PDF (463KB)(85)   
    Neural Regen Res: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重要分子途径可能涉及Netrin-1/Netrin-1受体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特征是脊髓完整性受损,影响大脑与脊髓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创伤事件导致对伤害以下的运动自主控制损害。因此,研究者们认为运动恢复是寻找新疗法的主要目标之一。
    来自阿根廷阿莱曼医院的Hector Ramiro Quintá团队认为,轴突再生的分子途径可能涉及Netrin-1/Netrin-1受体相互作用的细胞外钙流入,因为该分子介质参与生长锥中的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细胞骨架组装。因此,未来将致力于确定该介质与电压门控钙和/或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相互作用的机制。修复机制涉及损伤后轴突重新生长的生物学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发生轴突创伤的神经病理学,例如创伤性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可能是探索潜在新疗法的较好模型。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 3月 3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2-2098-7346 (Hector Ramiro Quintá)

    经神经元传递设计细胞因子:脊髓损伤
    Daniel Terheyden-Keighley, Marco Leibinger, Dietmar Fische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2): 338-340.   DOI: 10.4103/1673-5374.317974
    摘要100)      PDF (668KB)(51)   
    Neural Regen Res:设计细胞因子的跨神经元传递
        通过在脊髓损伤后将携带设计细胞因子hyper-interleukin-6的cDNA的腺相关病毒单侧应用于感觉运动皮层来实现瘫痪的小鼠能够再次行走。这种治疗导致设计细胞因子的跨神经元传递到皮质下运动中心的神经元,皮质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轴突再生穿过病变部位,以及后肢的功能恢复。脊髓损伤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永久性和衰弱性损伤,其严重程度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最严重的损伤模型中,如完全横断或挤压,损伤部位从吻侧到尾侧的所有连接都被切断,导致完全失去自主控制。这些伤害类型代表了最坏的情况。如果没有备用轴突提供的后备力量及其突触可塑性,单靠康复治疗是无法恢复控制的。缺乏功能性再生的部分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切断的轴突普遍缺乏解剖学上的再生。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法:激活细胞固有的再生程序或处理中枢神经系统生长抑制环境的治疗策略。对人类及其最受欢迎的实验替代物小鼠特别感兴趣的脊髓束是皮质脊髓束。这个神经束负责促进人类骨骼肌的自主精细运动控制。因此,它的病变严重限制了患者自愿使用四肢和主动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尽管它的重要性,受伤的皮质脊髓束一直高度抵制几乎所有刺激其再生的尝试。
        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Dietmar Fischer团队认为,至于判断hyper-interleukin-6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中的治疗潜力,了解桥接突触的位置将是高度相关的。在小鼠中,长达7mm的再生5HT+轴突在胸部挤压后达到腰椎增大。然而,同样的病变部位在人类的腰椎肿大距离上百毫米处。目前尚不清楚在7 mm以上的功能连接在哪里形成,如果它们朝向较长的末端,hyper-interleukin-6介导的再生是否能克服人类的等效距离。如果关键突触在与本体脊髓间神经穿过病变部位后不久就形成,那么在猪和狗等较大的动物中检测hyper-interleukin-6是必要的。目前尚不清楚重新神经支配腰段中央模式发生器是否能对人类的运动提供足够的控制,主要是因为没有不可辩驳的直接证据证明人类存在这种脊髓内中央模式发生器。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实验可能性来研究人体内分离的脊髓模式发生器。在人类皮质hyper-interleukin-6治疗后形成的任何新的运动连接,在与康复训练结合时都可以有效地整合,从而提供切实的生活质量改善。在慢性脊髓损伤模型中,hyper-interleukin-6治疗在损伤后数周内是否也能诱导功能再生,尚待观察。如果是这样,并且在短距离后也会形成关键突触,那么其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有可能成为现实。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 2 月 2 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2-1816-3014 (Dietmar Fischer)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障碍
    Jacek M. Kwieci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 85-86.   DOI: 10.4103/1673-5374.314299
    摘要127)      PDF (305KB)(76)   

    Neural Regen Res:损伤脊髓轴突再生抑制的病理机制

         脊髓损伤后长轴突的再生将使对白质通路有创伤性损害的患者受益,即使在使用抗炎剂进行神经保护治疗后,这些患者仍会经历无法忍受的、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研究阐明了大鼠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表明创伤后数月破坏性炎症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了创伤对轴突通路的破坏。一旦轴突穿过急性病变或损伤腔,它们将在对侧面对有髓鞘的白质,髓鞘不允许轴突再生,需要以温和的方式去除,不涉及破坏性炎症的发生,至少在轴突重新生长所需的一段时间内。这种髓鞘的清除在脊髓白质的大面积区域通过1周的硬膜下注入非常高浓度(比生理浓度高5000万倍)的犬尿氨酸来实现。重要的是,犬尿烯对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显著,胞质突起明显收缩,胞质中细胞器较少,这与体外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弱化”有关,其机制尚不清楚。也不知道在给予犬尿烯一段时间后,“减弱”的少突胶质细胞是否会复活并使裸轴突再生,如果是,那是什么时间?

        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Jacek M. Kwiecien认为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性神经再生是针对炎症进行适当设计的临床前实验,包括水凝胶或其他材料作为跨损伤腔轴突再生的桥梁,以及通过输注犬尿烯去除白质区域中轴突再生的髓鞘。考虑到终丝(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脊髓的轴突再生速度最快,每天约为2毫米,在更长的人类脊髓中,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性神经再生需要体内成像来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再生轴突,这是体内临床前研究的另一个挑战。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 1 1 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2-0128-9307 (Jacek M. Kwiecien) 

    铁死亡:铜铁诱导脱髓鞘过程中的铜铁连接
    Priya Jhelum, Samuel David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 89-90.   DOI: 10.4103/1673-5374.314300
    摘要238)      PDF (516KB)(105)   

    Neural Regen Res铁死亡在铜铁诱导少突胶质细胞丢失和脱髓鞘中的作用

        氧化还原活性金属如铁、铜、锌和锰在促进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各种生化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这些金属能够接受和提供电子。以铁硫簇和血红素形式存在的铁在线粒体产生三磷酸腺苷以及许多其他酶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金属的正常稳态水平的破坏,无论是过量还是减少,都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病理学的损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铜的过量积累导致基底节损伤,而尖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铁的过量沉积导致大脑和视网膜的各个区域损伤。这种损伤被认为是由Fenton化学产生的自由基引起的。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铜铁是一种铜螯合剂,可诱导实验动物脱髓鞘,广泛用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和再髓鞘化,通常用于多发性硬化症,即人类典型的脱髓鞘疾病。铁蛋白噬菌体在铁死亡中有潜在作用,即从胞浆铁蛋白释放铁。螯合铜能导致铁代谢失调。重要的是,铁死亡也可能在其他神经疾病中发挥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研究所的Samuel David团队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铁积聚发生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因此可能对神经病理学有重要贡献。为了治疗这些疾病,铁螯合剂需要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最后螯合剂-铁复合物需要从中枢神经系统中清除。还需要更好地了解铁介导细胞死亡的机制,因为这可能导致新的替代治疗方法。因此,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鉴别和诊断铁死亡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铁死亡可能发生在一些但不是所有伴有铁超载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由于铁的积累在这些疾病中是慢性的,铁死亡可能只导致部分细胞毒性作用,并可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从急性到慢性有所不同。铁死亡也可能发生在没有明显铁积累(铁组织化学检测)的情况下,而是生物活性铁短暂增加,铁蛋白中铁储存减少,如铜试剂中毒。可用于测试脑脊液和活检样本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尸检材料的可用性将有助于做出此类确定,并为治疗铁介导的神经退行性变的更有效疗法铺平道路。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 1 1 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2-3314-3695 (Samuel David) 

    脊髓损伤:我们可以通过磁刺激无创地修复脊髓吗?
    Quentin Delarue, Chaima Chalfouh, Nicolas Guérout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12): 2429-2430.   DOI: 10.4103/1673-5374.313033
    摘要131)      PDF (696KB)(92)   

    Neural Regen Res:跨脊椎重复性磁刺激等非侵入性神经系统刺激有望成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

        重复性磁刺激(RMS)是神经系统刺激的一种非侵入性形式,即使其作用机理仍未完全了解,但临床上已将其用于治疗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根据所用线圈的大小,RMS会感应一个聚焦磁场,从而可以选择性地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种群。

    来自法国生物医学研究与创新研究所的Chiara Porro团队使用RMS特异性刺激病变部位脊髓。将八个双线圈的图形放置在与动物背部紧密接触的位置,诱导跨脊椎磁刺激(rTSMS),每天10分钟,持续14天。研究者们测试了rTSMS对脊髓损伤后疤痕的调节作用。Porro等人发现在经rTSMS处理的动物中,瘢痕纤维化核心显著减少,脊髓损伤15天后,神经胶质瘢痕反而显著增加。而且rTSMS在脊髓损伤90天后还能诱导瘢痕调节,从而减少纤维化并增强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近来有关脊柱瘢痕的知识不断增加,为治疗脊髓损伤、调节内源性细胞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Porro团队提出一个假设:脊髓损伤后,调节脊柱瘢痕不同成分的特定细胞(如室管膜细胞,周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未来治疗的重点。这种治疗方法为非侵入性修复脊髓开辟了新的道路。 考虑到这些不同的考虑,似乎不仅是rTSMS,而是所有非侵入性的神经系统刺激都能有可能成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应进一步研究。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1年 1212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3-0237-4981(Nicolas Guérout)

    线粒体是减少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年龄依赖性下降的关键吗?
    Theresa C. Sutherland, Cédric G. Geoffroy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7): 1444-1445.   DOI: 10.4103/1673-5374.301016
    摘要61)      PDF (1282KB)(77)   
    https://orcid.org/0000-0002-7671-147X
    (Cédric G. Geoffroy); 
    https://orcid.org/0000-0002-2919-1504
    (Theresa C. Sutherland)
    不要诅咒脊髓的黑暗:点亮TDP-43
    Kazuhide Asakawa, Hiroshi Handa, Koichi Kawakam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1, 16 (5): 986-987.   DOI: 10.4103/1673-5374.297073
    摘要66)      PDF (584KB)(62)   
    神经营养素3介导的运动恢复:一种针对脊髓损伤后腰神经环路的新型治疗策略
    Qi Han, Xiao-Ming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0, 15 (12): 2241-2242.   DOI: 10.4103/1673-5374.284985
    摘要96)      PDF (418KB)(113)   
    orcid: 0000-0002-7229-0081 (Xiao-Ming Xu)
    嗅鞘细胞存活与脊髓损伤修复之间的联系:关于当前研究共同局限性的讨论
    Ronak Reshamwala, Megha Shah, James St. John, Jenny Ekber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0, 15 (10): 1848-1849.   DOI: 10.4103/1673-5374.280310
    摘要54)      PDF (619KB)(66)   
    orcid: 0000-0001-5151-4966 (Jenny Ekberg )
    老年脊髓损伤的治疗意义
    Andrew N.Stewart,John C. Gensel, Bei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9, 14 (11): 1895-1896.   DOI: 10.4103/1673-5374.259606
    摘要77)      PDF (340KB)(97)   

    orcid: 0000-0001-6943-1552 (Bei Zhang)

    微机械适应作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
    Veronica Estrada, Hans Werner Mülle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9, 14 (11): 1909-1911.   DOI: 10.4103/1673-5374.259605
    摘要75)      PDF (1068KB)(81)   

    orcid: 0000-0001-6352-1418 (Hans Werner Müller)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