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本机制和电刺激治疗
    Xiao-Lei Chu, Xi-Zi Song, Qi Li, Yu-Ru Li, Feng He, Xiao-Song Gu, Dong Mi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185-2193.   DOI: 10.4103/1673-5374.335823
    摘要283)      PDF (1382KB)(158)   
    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治疗中的应用
    Kamilla Faritovna Idrisova, Alina Kazymovna Zeinalova, Galina Andreevna Masgutova, Alexey Andreevich Bogov Jr., Cinzia Allegrucci, Valeriia Yurievna Syromiatnikova, Ilnur Ildusovich Salafutdinov, Ekaterna Evgenievna Garanina, Dina Ivanovna Andreeva, Adilet Abdullaatovich Kadyrov, Albert Anatolevich Rizvanov, Ruslan Faridovich Masgutov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6): 1240-1247.   DOI: 10.4103/1673-5374.327329
    摘要227)      PDF (613KB)(75)   
    Neural Regen Res: 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周围神经损伤可导致多种运动和感觉障碍。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神经发生、神经元模式、神经保护和神经胶质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应用可显著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轴突再生和轴突切断后许旺细胞的迁移,促进靶器官的再神经支配。将带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载体递送到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区可改善再生,并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转染的许旺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支持髓鞘纤维的再生。许多生长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脑神经营养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双调蛋白,都参与了与轴突生长相关的组织重塑和生物过程。
        来自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的Kamilla Faritovna Idrisova团队认为,生长因子水平不足会增加神经元发生凋亡的可能性,不利于损伤后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因此,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应用被认为是治疗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疗法,因为生长因子支持轴突的再生和新髓鞘的形成。必须承认,将用于恢复周围神经的经典手术方法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治疗的方法相结合,都可以加速轴突生长、刺激神经血运重建和许旺细胞的迁移。由于不同类型周围神经损伤期间神经的可变变化,外周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去轴突远端神经的促再生能力并促进受体轴突再生。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适当部位有效使用生长因子可以提高创伤后组织的再生能力,尽管它们的递送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挑战。因此,最重要的是确定生长因子递送的最佳方法,并为其最有效的治疗用途找到最佳条件。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 6月 6 期发表。

    https://orcid.org/0000-0003-2997-0644 (Kamilla Faritovna Idrisova); https://orcid.org/0000-0002-9427-5739 (Albert Anatolevich Rizvanov) 

    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替代标志物
    Wei Zheng So, Natalie Shi Qi Wong, Hong Chang Tan, Molly Tzu Yu Lin, Isabelle Xin Yu Lee, Jodhbir S. Mehta, Yu-Chi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172-2178.   DOI: 10.4103/1673-5374.327364
    摘要153)      PDF (1239KB)(54)   
    基于脑电图的人机界面结合对侧C7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
    Meng Zhang, Ci Li, Song-Yang Liu, Feng-Shi Zhang, Pei-Xun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2): 2600-2605.   DOI: 10.4103/1673-5374.335838
    摘要141)      PDF (2119KB)(89)   

    对侧C7神经转移到正中神经或桡神经的修复方法已成为修复臂丛神经等严重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但单纯通过手术连接神经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并不十分满意。目前基于脑电图的人机界面在促进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控制远端外骨骼进行张开、握拳、手腕外旋等动作,从而在神经损伤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维持靶肌肉活性,促进神经康复效果。为此,文章通过总结基于脑电图的人机界面结合对侧C7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发现:①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移位有可能会造成供体区域神经功能缺失,因而只能选择对供体区影响较小的神经如C7神经进行移位修复;单一肌腱的移位不能完全恢复最佳的关节功能,因此常需要同时重建多种功能。②与传统人工康复相比,基于脑电图的人机界面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主动性,促进损伤周围神经再生和皮质重塑,从而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③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早期阶段,采用基于脑电图的人机界面结合对侧C7移位的修复方法,可充分利用大脑的计算能力,并借助外部机械辅助主动控制功能锻炼,极大地促进了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防止肌肉和靶器官的废用性萎缩,并保持神经肌肉接头的有效性。④当对侧C7神经的断端连接和控制了损伤的远端神经时,促进大脑皮质重塑这一途径对神经功能恢复也特别重要。⑤未来还需深入研究早期运动延缓受损神经肌肉接头解体和促进皮质重塑的机制,这有助于为临床上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https://orcid.org/0000-0003-0929-6293 (Pei-Xun Zhang)

    脂肪组织移植和脂肪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手术中的作用
    Tiam M. Saffari, Sara Saffari, Krishna S. Vyas, Samir Mardini, Alexander Y. Sh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10): 2179-2184.   DOI: 10.4103/1673-5374.336870
    摘要138)      PDF (3264KB)(231)   
    周围神经系统细胞外基质环境中的神经元-纤维支架界面:整合和结构要求
    Sanaz Behtaj, James A. St John, Jenny A. K. Ekberg, Maksym Rybachuk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2, 17 (9): 1893-1897.   DOI: 10.4103/1673-5374.329003
    摘要124)      PDF (527KB)(50)   
    Neural Regen Res:3D神经元-纤维支架为周围神经系统修复提供可能
    在严重神经损伤的情况下,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无法有效再生。神经组织工程的最新发现为应用纤维组织工程支架促进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开辟了有新途径。
    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Sanaz Behtaj团队认为,基于当前使用的治疗方式,周围神经长距离轴突修复仍然是一个挑战。创造支持性微环境可以弥合神经损伤区域并提高再生率。当前技术能够制造具有3D空间取向、纤维排列和结构的电纺支架,这在模仿周围神经的天然细胞外基质方面非常有前途。然而,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进一步评估神经支架的功能结果以及其适用性。总之,将3D神经元-纤维支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需要神经科学、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协作。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9 月9 期发表。
    脊髓损伤与肠道菌群
    Yinjie Cui, Jingyi Liu, Xiao Lei, Shuwen Liu, Haixia Chen, Zhijian Wei, Hongru Li, Yuan Yang, Chenguang Zheng, Zhongzheng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548-556.   DOI: 10.4103/1673-5374.380881
    摘要117)      PDF (762KB)(6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损伤与肠道相互作用之间的潜在联系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经常出现肠道功能障碍和肠道生态紊乱。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改变加重了肠屏障的破坏,加剧神经炎阻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修复及其并发症。因此,研究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的相互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脊髓损伤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双向调节作用。首先回顾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特点,讨论了肠道菌群作为表征脊髓损伤肠道与运动功能生物标记物的观点,并提出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多器官多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随后,详细分析了脊髓损伤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的可能原因,即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肠道转运与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频繁使用抗生素等。阐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重塑的可能机制,具体包括肠道菌群代谢途径(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肠道菌群的免疫途径(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NLRP3炎症小体等)。文章通过总结靶向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揭示了粪菌移植、益生菌、饮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疗法在脊髓损伤中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最后讨论了目前脊髓损伤与肠道菌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肠道微生物群或其代谢物的治疗方法可能成为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改善脊髓损伤并发症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4782-8732 (Chenguang Zh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3380-2793 (Zhongzheng Li)

    周围神经再生的转化生物工程策略:机遇、挑战和新概念
    Karim A. Sarhane, Chenhu Qiu, Thomas G.W. Harris, Philip J. Hanwright, Hai-Quan Mao, Sami H. Tuffah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6): 1229-1234.   DOI: 10.4103/1673-5374.358616
    摘要92)      PDF (4569KB)(58)   
    安全漏洞:周围神经为毒素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不受限制的通道
    Igor Lupinski, Allison S. Liang, Randall D. McKinno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 64-67.   DOI: 10.4103/1673-5374.345472
    摘要80)      PDF (921KB)(37)   
    切断分支点的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JuliAnne E. Allgood, George D. Bittner, Jared S. Bushm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12): 2564-2568.   DOI: 10.4103/1673-5374.373679
    摘要75)      PDF (1508KB)(59)   
    连接神经发育与神经退行性变:聚焦驱动蛋白超家族蛋白 2A (KIF2A) 的作用
    Nuria Ruiz-Reig, Janne Hakanen, Fadel Tissi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2): 375-379.   DOI: 10.4103/1673-5374.375298
    摘要64)      PDF (553KB)(6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理生理变化中的细胞代谢
    Yaowei Lv, Xiangyun Yao, Xiao Li, Yuanming Ouyang, Cunyi Fan, Yun Qi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3): 598-605.   DOI: 10.4103/1673-5374.380872
    摘要60)      PDF (6820KB)(5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现有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法尚不能满足其复杂的治疗需要,且尚无方法被证实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量代谢变化和相关信号通路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量变化和代谢改变可能成为开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的机会。此次综述从细胞代谢角度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进程,并概括了针对不同代谢通路的特异性干预手段,旨在开发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3-1600-5693 (Yun Qian); https://orcid.org/0000-0002-8411-3920 (Xiangyun Yao); https://orcid.org/0000-0002-5269-4548 (Yaowei Lv); 
    https://orcid.org/0000-0002-2583-4066 (Xiao Li); https://orcid.org/0000-0002-6298-7133 (Yuanming Ou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854-5233 (Cunyi Fan)

    感觉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多种角色
    Xiaoyun Qiu, Yuanzhi Yang, Xiaoli Da, Yi Wang, Zhong Chen, Cenglin X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1056-1063.   DOI: 10.4103/1673-5374.382986
    摘要55)      PDF (1131KB)(68)   

    卫星胶质细胞是包绕在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周围的一类独特的胶质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炎症和神经损伤的条件下,卫星胶质细胞可大量激活,引发一系列功能变化。这提示卫星胶质细胞与慢性疼痛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此次综述首先概况了卫星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子标记物和生理功能,然后阐明卫星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扮演的多重关键角色,包括缝隙连接半通道连接蛋白43和细胞质膜通道Pannexin 1、Kir4.1通道、ATP及其P2嘌呤能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谷氨酸及其受体、内皮素及其受体、缓激肽及其受体。最后提出未来还应关注卫星胶质细胞的特异性分选、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基因组差异等方面的探索。该综述为阐明慢性疼痛的外周调节机制提供了重要视角,并有助于制定新的慢性疼痛治疗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2-4337-3777 (Cenglin Xu)

    背根神经节作为神经性疼痛神经修复的靶点
    Guillermo Estivill-Torrús, Ana Belen Martínez-Padilla, Lourdes Sánchez-Salido, Anne Baron-Van Evercooren, Beatriz García-Díaz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2): 296-301.   DOI: 10.4103/1673-5374.374655
    摘要52)      PDF (502KB)(24)   
    https://orcid.org/0000-0003-2655-571X (Beatriz García-Díaz)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血管事件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Zhen-Xiao Ren, Jing-Hui Xu, Xing Cheng, Gui-Xing Xu, Hou-Qing Lo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3, 18 (4): 790-796.   DOI: 10.4103/1673-5374.353485
    摘要50)      PDF (4004KB)(32)   

    颈椎病是非外伤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慢性静态和/或动态压迫性脊髓损伤是颈椎病的独特发病机制;在这种情况的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网络被压缩和破坏,导致同时出现缺血和缺氧。伴随着炎症,血液脊髓屏障的破坏和压缩部位的细胞凋亡是主要的病理变化。研究证实,血管再生和重塑通过促进血流和重建有效循环来满足神经修复所需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神经修复。手术减压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然而,一些患者在减压后仍有残留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在压迫期间和减压后促进血管再通是对手术治疗的良好补充。这篇综述总结了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压迫和减压后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血管损伤和修复的调节机制。

    https://orcid.org/0000-0003-4306-2319 (Hou-Qing Lo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