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脑损伤修复保护与再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癫痫的脑网络机制与脑网络神经影像技术
    Yi Guo, Zhonghua Lin, Zhen Fan, Xin Ti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637-2648.   DOI: 10.4103/1673-5374.391307
    摘要31)      PDF (1645KB)(13)   

    癫痫可被定义为脑网络功能障碍,每种类型的癫痫涉及不同的脑网络变化,且这些变化与发作间期或发作期放电的控制和传播有着不同的关系。获得脑网络变化的更详细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癫痫的机制,并为临床实践中基于脑网络的精确治疗方法铺平道路。越来越多的先进神经成像技术和电生理技术,包括基于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成像、基于弥散峰度成像的纤维束成像,基于光纤球成像的纤维束成像、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磁图、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成像以及功能性超声成像已被广泛用于描绘癫痫脑网络。此次综述总结了评估癫痫患者结构性脑网络和功能性脑网络的相关神经影像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并详细分析了每种技术的成像机制、优点、不足之处及临床应用范围。更多地关注新兴先进技术、新的数据分析软件、多种技术的组合以及个性化虚拟癫痫模型的构建,可为理解癫痫的脑网络机制和手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3-1552-8919 (Xin Tian)

    Na+/K+-ATP酶:离子泵、信号传导蛋白或细胞保护蛋白及更多的生物学功能
    Songqiang Huang, Wanting Dong, Xiaoqian Lin, Jinsong Bi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2): 2684-2697.   DOI: 10.4103/NRR.NRR-D-23-01175
    摘要23)      PDF (26069KB)(3)   

    Na+/K+-ATP酶是一种钠钾泵,通过将三个Na+转运出细胞和两个K+转运进细胞中,在维持细胞膜上的电化学梯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a+/K+-ATP酶还通过协调细胞膜上的离子浓度梯度参与Ca2+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释放。此外,Na+/K+-ATP酶与细胞膜上的多个离子通道协同作用,形成离子稳态调控的动态网络,并通过调节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化学信号和离子平衡来影响细胞通讯。然而,现有的研究只阐明Na+/K+-ATP酶功能障碍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详细的机制来阐明Na+/K+-ATP酶如何影响细胞功能。文章提出Na+/K+-ATP酶的膜缺失涉及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机制,特别是在脑卒中和帕金森病中。用抗体疗法来稳定细胞膜的Na+/K+-ATP酶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策略。因此,Na+/K+-ATP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离子泵,更是一种信号传导蛋白或细胞保护蛋白。然后,文章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中Na+/K+-ATP酶新的生物学功能及NKA相关的发病机制。探讨了以Na+/K+-ATP酶为靶标治疗相关脑部疾病的新策略并希望未来可以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https://orcid.org/0000-0001-8000-3356 (Jinsong Bian)

    人脑类器官:趋势、进化和依然存在的挑战
    Minghui Li, Yuhan Yuan, Zongkun Hou, Shilei Hao, Liang Jin, Bochu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387-2399.   DOI: 10.4103/1673-5374.390972
    摘要18)      PDF (21720KB)(7)   
    人类脑器官的研究为破译人类神经发育和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虽然已有文章描述了类脑器官的发展和进步,但很少有研究全面总结和分析其在神经科学的全球发展趋势。为了充分认识和进一步促进类脑器官的发展,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方法分析了近十年来全球类脑器官的发展趋势和演变。首先,阐述了类脑器官的年度出版物、国家/地区、组织、期刊、作者、共被引和关键词等信息和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后,全面讨论了目前类脑器官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包括在人类神经发育、神经疾病、传染病、再生医学、药物发现和毒性评估中的应用。此外,文章将对类脑器官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考虑,以进一步促进其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发展。尽管近十年来类脑器官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为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人类大脑发育机制的破译提供了有极具前景的模型,但这一研究领域仍处于发展和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研究创新,包括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基因编辑和生物工程手段,将有助于类脑器官研究的进展和医学应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0098-6848 (Minghui Li); https://orcid.org/0000-0003-1205-3102 (Shilei Hao); 

    https://orcid.org/0000-0002-0592-3264 (Bochu Wang)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新策略:神经干细胞疗法
    Siji Wang, Qianyan He, Yang Qu, Wenjing Yin, Ruoyu Zhao, Xuyutian Wang, Yi Yang, Zhen-Ni Gu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1): 2430-2443.   DOI: 10.4103/1673-5374.391313
    摘要19)      PDF (2601KB)(27)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而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却很有限。干细胞疗法的出现为恢复脑神经元功能的脑卒中治疗领域带来了新希望。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被认为不仅有益于细胞替代,还能通过旁观者效应发挥作用。神经干细胞通过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外囊泡/外泌体,调节多种生理反应,如神经修复、内源性再生、免疫功能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然而,由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微环境复杂,且移植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较低,治疗效果的局限性仍未得到解决。文章详细地阐述了神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机制,以及神经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策略和临床试验结果,总结了应用神经干细胞工程技术提高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及治疗效果的最新研究进展。最终认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未来其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值得期待。

    https://orcid.org/0000-0002-9729-8522 (Yi Y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8922-3862 (Zhen-Ni Guo)

    连接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细胞机制和细胞外囊泡货物
    Nikita Ollen-Bittle, Austyn D. Roseborough, Wenxuan Wang, Jeng-liang D. Wu, Shawn N. Whitehead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119-2131.   DOI: 10.4103/1673-5374.391329
    摘要43)      PDF (919KB)(28)   
    少突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细胞因子调节的影响
    Chengfu Zhang, Mengsheng Qiu, Hui F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132-2143.   DOI: 10.4103/1673-5374.392854
    摘要41)      PDF (1210KB)(33)   

    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在多种疾病中可大量产生。这些细胞因子作为多效性因子,几乎参与细胞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细胞迁移、存活、增殖与分化。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形成细胞,可在动作电位传导、轴突代谢成分供应等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新证据表明,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前体都容易受到病理条件下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因此,此次综述将总结细胞因子对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细胞因子对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为相关治疗提供线索。

    https://orcid.org/0000-0003-0252-6009 (Hui Fu)

    生物活性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再生的新视角
    Shihong Zhu, Xiaoyin Liu, Xiyue Lu, Qiang Liao, Huiyang Luo, Yuan Tian, Xu Cheng, Yaxin Jiang, Guangdi Liu, Jing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10): 2157-2174.   DOI: 10.4103/1673-5374.391179
    摘要50)      PDF (7185KB)(47)   

    近年来,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已成为神经再生领域的新兴方法。结合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以及外泌体的组织工程方案为神经损伤的有效修复提供了一个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药物使用和侵入性外科手术的平台。生物材料在促进神经发育、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提供合适的仿生神经微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优势,使其在神经再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负载干细胞的生物活性支架可提供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环境。此外,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结合了干细胞的优势,避免了免疫排斥的风险,与生物材料结合增强了其生物功能并发挥稳定的作用,从而促进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遗憾的是,虽然生物材料在实验室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但当其应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临床研究时,其疗效却不尽如人意。在此,文章首先归纳了各种生物活性材料的特点和性质,介绍基于创伤性脑损伤后生物化学和细胞分子机制的应用,并讨论了生物材料在促进神经再生方面的新兴作用,接着总结了由干细胞以及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注入的适应性生物材料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最后,提出了生物材料用于颅脑创伤治疗的主要局限性,并对其未来的潜力提出了见解。

    https://orcid.org/0000-0002-3297-9183 (Jing Chen)

    精神刺激剂在实验模型和人类中诱导的脑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最新发现综述
    Marcello Serra, Nicola Simola, Alexia E. Pollack, Giulia Cost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1908-1918.   DOI: 10.4103/1673-5374.390971
    摘要20)      PDF (1266KB)(20)   
    人工冬眠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Xiaoni Wang, Shulian Chen, Xiaoyu Wang, Zhen Song, Ziqi Wang, Xiaofei Niu, Xiaochu Chen, Xuyi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1940-1946.   DOI: 10.4103/1673-5374.390968
    摘要19)      PDF (6047KB)(25)   

    控制颅内压、神经细胞再生和微环境调节是降低急性脑损伤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主要手段,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冬眠具有低温、低代谢和冬眠节律的特点,同时对神经、心血管和运动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人工冬眠可通过改变人体新陈代谢,降低人体核心温度,让人体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从而有效治疗急性脑损伤。此次综述介绍了人工冬眠技术,包括轻度低体温治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技术和人工冬眠诱导技术;通过总结人工冬眠技术在急性脑损伤中的相关研究,认为人工冬眠技术具有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对急性脑损伤具有治疗意义。然而,人工休眠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存在并发症等各种缺陷,其临床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https://orcid.org/0009-0005-4861-5412 (Xiaochu Chen); https://orcid.org/0000-0002-0420-8349 (Xuyi Chen)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多层组学研究的优势
    Yiqing Wang, Chuheng Chang, Renzhi Wang, Xiaoguang Li, Xinjie Ba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9): 1998-2003.   DOI: 10.4103/1673-5374.390959
    摘要31)      PDF (846KB)(37)   

    干细胞移植疗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方法之一。尽管已进行多年的临床前研究,但干细胞在临床环境中的应用仍在探索中。尽管干细胞在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但对其确切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探明。组学为了解缺血性脑卒中中干细胞疗法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已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和分析病理条件下分子变化的重要方法。组学分析有助于识别干细胞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中干细胞介导的新通路,从而促进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因此,此次综述总结了多组学技术在分析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病理生理学和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干细胞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大脑组织和体液的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影响,还归纳了对细胞疗法起关键作用的调控因子。文章对于干细胞疗法分子水平的探索有助于推动干细胞向临床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提供新的干预可能。

    https://orcid.org/0000-0003-2117-7692 (Xinjie Bao); https://orcid.org/0000-0003-4480-3676 (Xiaoguang Li); https://orcid.org/0000-0003-2080-5474 (Renzhi Wang)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自噬、焦亡、铁死亡和程序性坏死间的相互作用
    Li Zhang, Zhigang Hu, Zhenxing Li, Yixing Li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660-1670.   DOI: 10.4103/1673-5374.389361
    摘要32)      PDF (3248KB)(97)   

    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具有多种类型的主动、有序的细胞死亡形式,由于其在决定细胞命运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包括线粒体自噬、焦亡、铁死亡和程序性坏死在内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在脑损伤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主题还有待更新和总结。文章总结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线粒体自噬、焦亡、铁死亡和程序性坏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此外,已经发现线粒体自噬的多种上游分子,如SIRT3、FOXO3a、PGAM5和AMPK,可靶向CNS损伤中的焦亡和程序性坏死。因此,程序性细胞死亡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潜在靶点。程序性细胞死亡之间相互作用的微阵列、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可为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和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因此,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发病机制开辟更广阔的领域,并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9927-8277 (Yixing Lin)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活:大脑中的抗炎作用
    Yolanda Diz-Chaves, Zainab Maastor, Carlos Spuch, José Antonio Lamas, Lucas C. González-Matías, Federico Mall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671-1677.   DOI: 10.4103/1673-5374.389626
    摘要25)      PDF (2263KB)(23)   
    在成人和儿童群体中使用多奈哌齐促进脑损伤后的神经认知恢复
    Avery L. Miller, Nathan K. Evanson, J. Michael Taylor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686-1695.   DOI: 10.4103/1673-5374.389628
    摘要16)      PDF (4165KB)(23)   
    Snapin蛋白在调节脑稳态中的作用
    Jiawen Li, Xinqi Huang, Yumei An, Xueshi Chen, Yiyang Chen, Mingyuan Xu, Haiyan Shan, Mingyang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696-1701.   DOI: 10.4103/1673-5374.389364
    摘要24)      PDF (1798KB)(36)   

    脑稳态是指大脑在一定时间内的正常工作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脑稳态失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许多研究人员报道snapin蛋白与神经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发现该蛋白能够改善脑稳态。Snapin是一种辅助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蛋白质,在神经元突触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往往包括脑稳态失衡以及可能出现的神经认知和行为缺陷后遗症。文章通过收集整合以往有关脑稳态,Snapin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首先主要介绍了snapin在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包括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囊泡融合、释放过程的步骤和强度;随后介绍了Snapin通过结合Cypin、SPAG6、Dynein和AC6等蛋白调节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以及调控自噬溶酶体系统;还介绍了Snapin对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脑内疾病的治疗意义,总结了snapin在稳定脑稳态中的作用机制;最后,补充了Snapin对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意义。最后提出了目前Snapin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脑功能紊乱患者恢复脑稳态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潜力的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1-7084-6237 (Mingyang Zh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6832-7363 (Haiyan Shan)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卒中:生物学机制、治疗模式、临床应用和未来方向
    Li Du, Xuan He, Xiaoxing Xiong, Xu Zhang, Zhihong Jian, Zhenxing Y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07-1717.   DOI: 10.4103/1673-5374.389365
    摘要55)      PDF (1253KB)(69)   

    脑卒中患者所遗留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卒中后的中枢神经功能恢复也是脑卒中治疗的难题。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自闭症、难治性抑郁症、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探索性治疗。由于迷走神经刺激与改变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元的可塑性等多种机制有关,有望成为治疗脑卒中的新型治疗技术,在全球多中心开展临床试验,目前也成为神经康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及更新,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中,迷走神经刺激疗法通过减少炎症反应、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轴突再生,缩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卒中后的神经损伤,并改善脑卒中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同时重点讨论了迷走神经刺激在临床试验中促进患者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并展望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在未来脑卒中疾病中的运用前景及目前所面临的缺陷及不足。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在临床可与各种急、慢性期脑缺血疗法和常规康复疗法相结合,以更好地改善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但在临床运用中仍有许多关于迷走神经刺激最佳选择和个性化参数设置的问题需要解决。

    https://orcid.org/0000-0001-5572-6798 (Zhenxing Yang)

    使用临床前模型增加单碳代谢产物对创伤性脑损伤结果的影响
    Sanika M. Joshi, Theresa Currier Thomas, Nafisa M. Jadavj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28-1733.   DOI: 10.4103/1673-5374.389629
    摘要19)      PDF (591KB)(48)   
    调节神经免疫血栓形成的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
    Jianbo Lou, Jianning Zhang, Quanjun Deng, Xin Che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8): 1734-1740.   DOI: 10.4103/1673-5374.389625
    摘要25)      PDF (959KB)(12)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是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以脱氧核糖核酸和组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网状物质,与机体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发挥炎症或血栓形成作用的过程中,与血小板、血管性血小板因子、纤维蛋白等物质协同,共同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血栓形成。在目前针对脑出血、脑血管疾病等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并且血脑屏障的破坏使得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活动受限减少,使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得以更广泛地产生作用。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的脑血管、血脑屏障受到损害,同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血循环障碍通常使得患者预后不良。创伤性脑损伤后免疫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创伤性脑损伤不良预后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机制,然而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与创伤性脑损伤后免疫血栓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并不十分明确。文章首先总结了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生成机制,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生成异常与机体内的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次,聚焦于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探索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创伤性脑损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改善创伤性脑损伤的不良预后。

    https://orcid.org/0000-0002-8718-1857 (Quanjun D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1720-1226 (Xin Chen)

    神经胶质细胞的神经元转分化:缺失神经元补充策略
    Shiyu Liang, Jing Zhou, Xiaolin Yu, Shuai Lu, Ruitian Li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446-1453.   DOI: 10.4103/1673-5374.386400
    摘要45)      PDF (2497KB)(53)   

    衰老、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叶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亨廷顿舞蹈症)中可见神经元大量缺失。但是,不幸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成熟神经元都无法自我再生。补充缺失的神经元已成为扭转疾病的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移植多能神经干细胞虽可补充大脑中缺失的神经元,但其存在导致基因突变、肿瘤发生、严重炎症和脑水肿诱导的梗阻性脑积水方面风险。将神经细胞或非神经谱系细胞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以治疗涉及神经元缺失的疾病,这可克服上述神经干细胞治疗的缺点。目前神经元转分化转分化主要为利用转录因子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神经胶质细胞、NG2胶质细胞和其他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转分化为成熟的功能性神经元,以及以多肽嘧啶结合蛋白1联合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神经元在不同亚型中转分化。但是最近有一些研究不能重复既往转分化的结果,使得该领域存在争议。因此文章回顾了神经元转分化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转分化方面的策略,并对相关生物安全、新策略发展以及体内转化神经元的准确示踪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展望。

    https://orcid.org/0000-0002-4297-4765 (Ruitian Liu)

    大脑外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这么多种子离源泉这么近
    Yunying Yang, Zhentao Zh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463-1472.   DOI: 10.4103/1673-5374.387967
    摘要65)      PDF (1117KB)(107)   

    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突触前末端的蛋白。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已发现了α-突触核蛋白存在异常折叠和积聚。聚集和高度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是大脑中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也是帕金森病的病理标志。几十年来,研究持续关注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实质中的积累,而未将帕金森病视为一种系统性疾病。最近有证据表明,在一些患者中,最初的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起源于外周器官,并传递至大脑。将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注射到胃肠道会触发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肠脑传播。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否可在外周器官自发发生,而不依赖于外源性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或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渗漏仍在研究中。此次综述们旨在总结外周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还讨论了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从外周传递至大脑的途径。

    https://orcid.org/0000-0001-6708-1472 (Zhentao Zhang)

    脑性瘫痪遗传途径:对精准诊断和了解疾病机制的影响
    Yiran Xu, Yifei Li, Seidu A. Richard, Yanyan Sun, Changlian Zhu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499-1508.   DOI: 10.4103/1673-5374.385855
    摘要34)      PDF (1640KB)(90)   

    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胎儿或新生儿期脑损伤导致的永久性非进行性的运动和姿势障碍。脑性瘫痪的病因途径因其复杂性和异质性仍缺乏全面理解。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基因突变和改变在脑性瘫痪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环境因素又会进一步影响脑性瘫痪的发展。尽管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导致脑性瘫痪的潜在因素仍然难以捉摸。此综述文章总结发现,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遗传因素进一步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致病变异和位点,将影响脑瘫的致病基因分为不同的致病途径,包括血栓形成、血管生成、线粒体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神经元迁移和细胞自噬等,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该综述还同时强调了基于遗传因素的精准医疗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潜力。随着对脑性瘫痪遗传因素的深入理解,未来有可能为脑性瘫痪新的治疗方法开发铺平道路,从而更好地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

    https://orcid.org/0009-0005-0378-823X (Yanyan Sun); https://orcid.org/0000-0002-5029-6730 (Changlian Zhu)

    加巴喷丁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当前观点
    Ying Zhang, Chenyu Zhang, Xiaoli Yi, Qi Wang, Tiejun Zhang, Yuwen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09-1516.   DOI: 10.4103/1673-5374.387968
    摘要70)      PDF (16185KB)(24)   

    加巴喷肽类药物(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已成功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和预防局灶性癫痫。最近有研究表明,加巴喷肽类药物在调节神经组织中神经递质释放、氧化应激和炎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与其调节电压门控钙通道的作用机制相匹配。此次综述阐述了加巴喷丁类药物的使用历史和配体结合位点,然后系统总结了加巴喷丁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后癫痫发作、脑卒中后皮质扩散去极化、脑卒中后疼痛和脑卒中后神经再生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还讨论了加巴喷丁类药物在脑卒中中的潜在靶点。然而,现有的结果对加巴喷丁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及相关疾病的效果仍不确定,还需进一步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来检验其在脑卒中的治疗潜力。因此提示,加巴喷丁类药物在治疗脑卒中疾病方面既有机会,也有挑战。

    https://orcid.org/0000-0002-6218-148X (Yuwen Li)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与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
    Congcong Huo, Gongcheng Xu, Hui Xie, Tiandi Chen, Guangjian Shao, Jue Wang, Wenhao Li, Daifa Wang, Zengyong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17-1522.   DOI: 10.4103/1673-5374.387970
    摘要117)      PDF (3163KB)(91)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于脑神经网络重建至关重要,而脑神经网络可参与脑卒中、帕金森病和精神障碍等中枢神经疾病。尽管神经调控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对神经环路的指导,最佳的神经刺激参数(大脑皮质靶点、刺激持续时间、抑制或兴奋模式)的选择仍然缺乏理论依据。此外,神经调控技术改善行为表现的机制也不清楚。最近,神经成像技术的进步为深入了解神经调控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可通过测量大脑血流动力学来观察大脑活动,具有便携性、高运动耐受和抗电磁干扰的优点。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与神经调控技术相结合,可以监测大脑皮质反应,并提供实时反馈,进而建立一个集评估、反馈和神经刺激干预的“闭环”调控系统,进而促进个体化精准神经康复的发展。此次综述总结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优点,对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神经反馈和脑-计算机接口这些脑神经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此外,对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神经调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总之,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结合神经调控技术可促进并优化中枢神经重组以更好地促进中枢神经疾病的恢复。

    https://orcid.org/0000-0001-7791-0668 (Zengyong Li); https://orcid.org/0000-0003-3977-3206 (Daifa Wang); https://orcid.org/0000-0002-3198-0158 (Congcong Huo)

    微小RNA作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影响
    Bridget Martinez, Philip V. Peplow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7): 1523-1531.   DOI: 10.4103/1673-5374.387966
    摘要37)      PDF (671KB)(27)   
    脑小血管病的血脑屏障病理学
    Ruxue Jia, Gemma Solé-Guardia, Amanda J. Kiliaan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233-1240.   DOI: 10.4103/1673-5374.385864
    摘要32)      PDF (1828KB)(44)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鼻腔给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Shuho Gotoh, Masahito Kawabori, Miki Fujimur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6): 1249-1255.   DOI: 10.4103/1673-5374.385875
    摘要62)      PDF (19442KB)(27)   
    星形细胞钙波:揭示其在睡眠和唤醒调节中的作用
    Erxi Wu, Dan Qi, Damir Nizamutdinov, Jason H. Hu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984-987.   DOI: 10.4103/1673-5374.385287
    摘要16)      PDF (775KB)(24)   
    铁死亡:脑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
    Chengli Liu#, Guijun Wang, Wenrui Han, Qi Tian, Mingchang Li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5): 988-997.   DOI: 10.4103/1673-5374.385284
    摘要70)      PDF (2190KB)(61)   

    铁死亡是一种以大量铁离子沉积和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调节性细胞坏死。铁死亡可引起血红蛋白降解和铁代谢失衡导致的铁超载,被认为是脑卒中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的关键机制。此综述讨论了铁死亡相关的代谢、直接或间接靶向铁代谢和脂质过氧化的重要分子以及铁死亡的转录调控,揭示了铁死亡在脑卒中进展中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干预铁死亡作为脑卒中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铁死亡抑制剂对脑卒中的作用。此综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卒中铁死亡相关的发病机制,并提出治疗脑卒中的新靶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4019-8886 (Mingchang Li)

    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自噬对大脑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Aarti Nagayach, Chenran Wa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4): 729-736.   DOI: 10.4103/1673-5374.382227
    摘要31)      PDF (3753KB)(37)   
    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病理生理学变化:脑卒中损伤的次要后果
    Hu Qi, Dan Tian, Fei Luan, Ruocong Yang, Nan Zen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4): 737-746.   DOI: 10.4103/1673-5374.382221
    摘要46)      PDF (2546KB)(66)   

    充分的临床证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害不仅发生在急性期,也发生在恢复期,且后者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更为显著。然而,目前对于脑卒中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忽视了这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损害。这种现象源于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缓慢,而现有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患者获益仍存在争议,需探索更为实用的干预策略。针对肢体症状的治疗措施可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干预策略。作为肢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骨骼肌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热点。尽管如此,仍然缺乏对脑卒中后骨骼肌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潜在治疗方法的全面综述。此次综述填补了对脑卒中幸存者肌肉萎缩、炎症、神经再生、线粒体变化和营养失调的病理过程和机制的理解的空白。此外还讨论了脑卒中患者肌肉功能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现存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3-2090-4288 (Nan Zeng); https://orcid.org/0000-0002-7423-4737 (Ruocong Yang)

    机器学习在脑卒中医学中的应用:进展、挑战和未来展望
    Mario Daidone, Sergio Ferrantelli, Antonino Tuttolomondo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4, 19 (4): 769-773.   DOI: 10.4103/1673-5374.382228
    摘要49)      PDF (815KB)(53)   
分享